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坝是人类最古老的工程类型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融合各种近现代科技的水坝工程在江河径流上筑起一道道屏障,在防洪、发电、供水和灌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围绕水坝工程的争议自水坝诞生以来从未间断,特别是其生态影响一直是核心议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历史上水坝工程生态争议的发展脉络,然后剖析中外水坝工程生态争议的基本特征并阐释其内在原由,最后就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水坝工程的生态争议提出几点见解,包括正确认识水坝工程生态争议的合理性,在工程建设中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工程生态观,和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本土工程伦理学。  相似文献   
22.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hif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E) towards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While plural perspectives on ESD are encouraged both by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of EE, there is also a danger that such pluralism may sustain dominant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consolidated corporate power that obscur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Encouraging plural interpretations of ESD may in fact lead ecologically ill-inform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ulturated by the dominant neo-liberal ideology to underprivilege ecocentric perspective. It is argued that ESD, with its focus on human welfare, equality, rights and fair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a radical departure from the aim of EE set out by the Belgrade Charter as well as a distinct turn towards anthropocentrically biase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as two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EE in general and ESD in particular and to argue in favour of a return to instrumentalism, based on the twinned assumption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evere and that education of ecologically minded students could help their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23.
生态恢复本质上的二重性,即自然本位与人类中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审视生态恢复的两种视野,即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已经在生态恢复的概念内涵、目标、理论基础、恢复结果的监测与评估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含混甚至混乱。笔者通过勾勒生态恢复的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的轮廓及其限度,尝试对上述生态恢复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揭示生态恢复的悖谬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4.
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断言我们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世界上已知的最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除了服务于人之外便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怀特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采取一种谦逊的、而非异端的人与自然友好的宗教观,以取代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因为,我们在自然以及与它的关系上所形成的态度,本质上是与我们的天性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生态危机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教义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学上的根源,即人类天生渴望占有他们想要占有的一切东西,而基督教的教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对人的这种不愿受到任何限制的天性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化。  相似文献   
25.
企业文化是员工与企业形成的一种心里契约,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本文从企业文化在变革中发展、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推行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26.
Rather than categorically teaching us ways to be less anthropocentri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ld be about educating us of the ways in which we already are nature as human animals. In this paper, one species-specific practice of human relating to environment – interspecies articulation – is argued as one way of being nature. Interspecies articulation is about finding and composing connections to our surrounding nonhuman world with a focus on as if the joints comprising meaningful connections between us and the not us. The interest is in how humans and nonhuman animals continually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each other's existence. The data of the Rautio's recent study on perceived beauty in everyday life environments speak for a need to decentralize the human agent as the sole author of his/her self-environment relation. A crucial aspect of the ‘making' of this relation through articulation was found to be a fundamental openness to the serendipitous agency of one's material surroundings – human as well as nonhuman and also inanimate.  相似文献   
27.
罗宾逊·杰弗斯提出的“非人本主义”理念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非人本主义”来自于作者对自然的近距离观察和深入自然的生活。在生态诗学话语中,“非人本主义”提倡生态整体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启发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前苏联作家特洛耶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通过对一只小狗比姆的不幸遭遇的叙写,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一种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倡导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统领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以其为指导,正确分析把握我们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过度采伐和消耗自然资源所引发的,其深层根源是人类在自然观上的人类中心论和科技观上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这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对科技的不合理和无限制的应用,或者说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理念及其支配下的生活方式在起作用。只有进行人类文明的创新,变革指导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才能实现科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