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1718篇
科学研究   146篇
各国文化   44篇
体育   115篇
综合类   110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很多曾被否定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实践,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重新得到认可和重视,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文主义、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化、市场力量的增强、学术自由等。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不断地适应社会和进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62.
徐棻、胡成德同志所创编的川剧《田姐与庄周》,改编自传统剧目《大劈棺》,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出好戏。川剧《田姐与庄周》的成功改编是运用现代意识重审的方法来获得主题新生,以纵向开掘人性深度的方式来达成人物形象的重塑,在横向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手法的同时固守自身剧种特色等手段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田姐与庄周》的成功改编为戏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4.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65.
种子传播是指种子以某种方式离开母株到达适宜生境萌发成苗实现定居的过程.种子传播方式有主动传播、被动传播,后者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人类活动传播.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境有与此相适应的种子传播方式,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常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传播种子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这对维持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erce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ocial media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by students engaged in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nd analyzed with 23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completed or were engaged in a study abroad program. Results suggest that online communication enhanced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providing help with sociocultural skills, informational needs, relational bond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ifferent platforms were preferred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friends versus family and intimates. Onlin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ationals from the student’s home country buffered both the sojourning student’s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the stress and concern of distant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67.
How does public transport both enable and restrict one’s negoti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cultural, social and material landscape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space and self is guided by one’s journey through those spaces, by witnessing events and public condu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utoethnographic accounts of two communication studies researchers placed in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nd Helsinki, Finland,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In both situations, researchers relied on public transport with which they were unfamiliar. This study considers how those experiences were perceived, and how the researchers encountered and experienced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s, local population and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68.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capital (SC) and Facebook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U.S., and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use the site to garner SC. We measured network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 on Facebook, and SC via questionnaires in France and the U.S. We found that American students have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distant to close ties in their networks and higher levels of bridging SC than French, the latter preferring bonding SC.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C and communication via Facebook was observed in the U.S. These findings are explain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latedness.  相似文献   
69.
70.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以跨学科的视野阐释和分析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生态适应的角度,纵向梳理了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华龙舟文化的起源、演变及传承等整个发展过程均是生态适应的结果。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3个维度,分析讨论了中华龙舟文化演变过程中的生态适应问题。研究认为:自然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区域性的演成,并赋予其地域性特征;社会生态促使中华龙舟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社会教化和社会整合;而文化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与他文化的横向交流和融合。同时还认为,面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当前及今后的中华龙舟文化都会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来适应所处生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中华龙舟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