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洛 《出版史料》2010,(4):69-73
一、稿件寓作者魂灵 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讲安徽同乡的作家包世臣。父亲在皖南教书,听到过不少徽州人谈起乡贤包世臣。嘉庆七年(1802年),包世臣到扬州,看到阮元刻汪中的《述学》,阮元为它题词:“心贯九流,口敝万卷。”更增加包世臣对汪中的敬佩。此时贫困中自学成才的汪中已故去八年,  相似文献   
2.
包世臣泾县人。家境虽贫,父却文雄郡邑。世臣幼时饱学经史,“资质绝人”。中举后,在赈灾、咨政、知县中均多有建树。包世臣在经济上重农,文学上否道,书法上博学兼采,自成一家。此外在诗、文、赋诸方面,世臣亦有不凡之绩。  相似文献   
3.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4.
兴碑     
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碑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碑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碑卑唐",从而使得碑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相似文献   
5.
清朝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揖》中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一件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必定通篇纯是性情,笔笔皆成气象。  相似文献   
6.
杜平安  王聪 《收藏》2010,(11):72-73
清代的书法艺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国朝书法,几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魏萌芽于成同之际。”故嘉道以前为帖学期,嘉道以后为碑学期。碑学期又可分为二,嘉道之交为唐碑期,成同至光绪为北碑期。咸丰同治之世,注重北碑,又加上两大书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问世,提倡碑学,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张裕钊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相似文献   
7.
周济作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其词学理论既体现出传统儒家诗教的影响,又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其理论的形成则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和个人原因。皖人包世臣的文学观对周济的影响,解读周济词学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清代嘉道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唤起了一批士大夫的忧患意识,竞相提出各种改革主张乃至从事某些财政、经济改革的实际活动。包世臣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天下之富在农”、“本末皆富”、提倡私人商业活动、“行钞代银,夺银之权”等经济改革主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包世臣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仕途不得志,但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世臣是当时难得的通才,除了河、漕、盐、兵、农等经世之学,于诗、书等也颇有建树。晚年,包世臣整理生平著述,编为《安吴四种》。此书在晚清共有四个版本,全面记录了包世臣一生的主要活动及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因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少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言兵.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多次考进士不中,以大挑试用为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年余,被弹劾免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