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272篇
科学研究   130篇
各国文化   76篇
体育   81篇
综合类   119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6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92.
常强 《华夏文化》2010,(1):31-32
<正>学界有一种普遍的"常识性"观念:皇帝退位,就摇身变为了太上皇。其实古代退位君主并非人人皆称"太上皇",绝大多数乃是变成"太上皇帝"。理论上讲,"太上皇"与"太上皇帝"两个政治名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性的区别。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传统中国,讲求名分礼制,严格意义上说,在正式场合之下这两个政治尊称不可混淆。古人对  相似文献   
93.
文章在前贤辑录《谷梁传注疏》、《毛诗正义》、李善《文选注》中王弼佚文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谷梁传注疏》一则王弼佚文,讨论王弼佚文的义理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王弼注《系辞》问题。  相似文献   
94.
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多种表意功能和特定的文化审美效应。在《周易》中水的意象是男子的象征,水韧性与气度无疑是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之一。水作为男子的象征还可以体现在我国古代神话和民俗风习中。  相似文献   
95.
文章纠正了姚祖恩就是《史记菁华录》作者苧田氏的错误认识,介绍了《史记菁华录》早期的几种版本,并推测此书作者是范甫霑。  相似文献   
96.
剖析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域的商人及商业氛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说明明中期后,发达的商品经济会有足够的力量影响一个地域的艺术.  相似文献   
97.
李建真  张兴洲 《武当》2011,(1):12-13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于中国的周易文化,发展于中国的道教、儒学文化,涵盖印度传入而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和国产的武术、医学、养生、气  相似文献   
98.
主要从生命产生及价值、生命结构与关系两个方面对《周易》生命哲学进行分析。《周易》的生命哲学可以概括为"生生之谓易",主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且积极地进行实践和创造,以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周易》生命哲学对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体育发展模式的变革、体育生态的维护以及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
诗话汇编是诗话体的一种新形式,也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新体类。叙录宋代存、残、辑、佚的近二十部诗话汇编,用事实摆出宋代诗话汇编发展的轨迹,不难得出诗话汇编成立于宋代的结论。诗话汇编之所以兴起于北宋,至南宋达到高峰,诗话的迅速发展是内因,宋型文化的推动和雕版印刷事业的发达是外因。  相似文献   
100.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