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9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51.
魏晋南北朝档案史是中国档案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曹魏作为这一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它的档案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已有所发展,并为后代所因袭。因此研究曹魏的档案保管制度,是我们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制度的前提,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2.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153.
别人看我写的小说,都觉得我应该从小就有文学天赋。事实上,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在作文比赛中拿过奖。小学时如此,中学时也是。我一直是个平凡的孩子,那些奖项于我总是那么遥不可及。我所在的乡村小学,一个年级也不过五十人,但在这个群体中我也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在我前面的总是学习更好、作文写得更棒的小朋友。为了去参加市里或乡里的作文比赛,学校会经常组织校内选拔赛,就算在这样的比赛中,我  相似文献   
154.
本文以小说元素及概念的形成,分析中西文学起点的类小说元素的散在与类聚,对比中西小说的元素与形成的时间及小说要素的对比分析,界定小说的雏形形成时域、萌生之异同。从小说的概念与探源、衍生母体的小说元素、历史时域的对接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出中西文学起点小说元素的交融与形成。  相似文献   
155.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56.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7.
江晓原:策士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传统,战国时的苏秦、张仪是当时策士的翘楚。那时列国纷争,风云变幻,各国君主,有野心的想统一天下,没野心的要保境安民,无不忧心忡忡。策士们应时而起,各逞智慧,为君主指点天下格局,分析形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的。几百年后,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中诸葛亮那篇著名的"隆中对",战国策士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古时如此,今日如何?今日世界,有点类似战国晚期之七雄争霸,正在崛起的中国,约略可当七雄之一。  相似文献   
158.
郦波 《出版参考》2011,(5):43-44
曹操当年解释唯才是举的意思的时候就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陈寿《三国志》) 意思是说哪怕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哪怕其人不仁不孝是个坏蛋,只要他有本事,能治国平天下,你们就一定推荐给我,不管人怎么样,有点儿才我就用。  相似文献   
159.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世情小说都迥异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社会的发展赋予世情小说不少新的内涵,甚至出现一些雅俗共赏的完美之作,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对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0.
本文以讲史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的联系与区隔说明:“文”与“史”固然不宜截然分家,但决不能混淆,文史各有职能侧重,文学求美,史学求真,二者的主要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以文代史,便会导致“观者惑乱”。作为“观者”的我们,要想在历史真实的认识上不受“惑乱”,应当学会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