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762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201篇
综合类   83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2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41年8月,由日本提议的近卫文唐-罗斯福会谈经美日双方几个月的交涉最终被美国所拒绝。这种结局与当时的世界局势以及美日两国各自的国内局势密不可分,此时美日利益的协调空间已不大,再加上日本军方、美国盟国的反对以及美国对日战略优势所产生的自信,这些都使得这个会谈遭受流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32.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33.
意象历来是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诗人、诗学家唐浞通过对诗歌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对意象及其特征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描述,认为意象就是诗歌本身而不只是传达手段,意象是灵魂与意志的凝合,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并认为凝定的“姿”是诗歌意象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4.
~~细读文本与理论阐释——读李旭《唐宋词研究》@叶帮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相似文献   
35.
评论界对唐·德里罗第一部小说《美国万花筒》的主人公大卫·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文章从贝尔身份问题的二重性切入,结合学界有关人机/技关系问题的讨论,通过分析主人公大卫·贝尔与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电视和摄影机等现代媒介机器的关系特征,认为贝尔的主体身份问题之所以引起两种对立的解读,是因为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动变得深刻复杂,并进而提出《美国万花筒》捕捉并呈现了人机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机互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化环境下人机互渗现象是理解德里罗小说另类主体重建的前提。  相似文献   
36.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美国消费社会建构的三个关键领域——媒介影像、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景观。《白噪音》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两大消费行为——看电视和购物,同时,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甚至学术研究也趋向商业化。这些异化消费使得人们丧失了主体性,陷入了精神空虚、焦虑、孤独与异化,并导致垃圾激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37.
唐庆华古体诗作在题材、主旨、情景、理趣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表现功力,他的诗作在保持诗歌传统的同时,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对古体诗歌在现今时代的流变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对彰显民族文学精华,启迪后来才学追求颇有稗益。  相似文献   
38.
39.
《唐摭言》,《唐才子传》所载李洞事迹有所讹误,如李洞在昭宗时并无凡三上不第之事;裴贽也并非因科场上有意屈抑李洞而遭无子的无谴,李洞之不第,乃与其崇奉贾岛,考场上的唐突之举,及其诗风的奇峭苦涩为礼部所厌恶有关。  相似文献   
40.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闻、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