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1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76篇
教育   6179篇
科学研究   1011篇
各国文化   425篇
体育   2364篇
综合类   178篇
文化理论   104篇
信息传播   35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808篇
  2013年   814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1170篇
  2010年   1013篇
  2009年   1048篇
  2008年   1131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813篇
  2005年   871篇
  2004年   843篇
  2003年   807篇
  2002年   581篇
  2001年   422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正>【整理者言】1992年1月上旬,父亲因病入住香港圣保罗医院,住院期间我曾陪过数夜,我清楚地记得他在昏睡中用常州乡音断断续续地说:"王朝的兵……王朝……的兵。"这些话令人惊而诧异。不过仔细地回想,生于1911年1月1日的他,一生亲历社会激荡,对过往念念不忘。而在人生旅途上,他并不都只是一个看客,始终与第二故乡——上海有着丝丝扣扣的粘连。以下的若干片断,均取自于父亲的自传、自述和谈话等。我借唐朝诗人胡曾《咏史诗》中一句作题目,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92.
<正>上海人喝茶有悠久历史,孵茶馆是老上海的习惯嗜好。因此,老上海茶馆特别多,据统计,清末就达160多家。出名的有静安寺的"品泉楼",城隍庙的"湖心亭",南京路上的"同羽春"和"五云日异楼"等。旧上海茶馆,不仅是市民休闲憩适的场所,也是聚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流传着时代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社会轶事趣闻和掌故。"品泉楼"在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距今已1700年。原来寺址在吴淞江边,因  相似文献   
893.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相似文献   
894.
著名戏剧家齐如山有一句名言:“京剧演员到上海唱红了,才算真红.”梨园界还有一说:“北京成名,上海赚钱.”这说明上海这个南方的戏码头在京剧演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北方的名角纷纷南下,伶界大王谭鑫培六下申城,梅兰芳1913年首次到沪,“唱红上海滩”.程砚秋也不例外,他18岁就闯荡上海,之后多次访沪,以至名满申城.他在七海很有人缘,用现在的话说,拥有大量的粉丝.上海对程砚秋来说,是一个福地,对他艺术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5.
<正>能想象"肉铺老板"和"诗人"这两个身份同时落在一个人身上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凌晨2点的上海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刻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每一天的工作,就从此时开始。我是一名安徽籍农民工,在普陀区华池路菜场经营着一间肉铺。每天凌晨1点多起床,接着就是跑批发市场、运货、分割、配送;临近过年,再给有需要的散户预备些香肠、腊肉,一忙就到了下午1点左右;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又一拨任务来了……直到晚上8点,才能歇歇脚。  相似文献   
896.
<正>1991年3月,一个名叫周汉康的年轻人从南通来到北上海的罗店,寻找进入豆制品行业的机会。二十余年过去了,曾经的外地小青年变身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届宝山区政协委员,当年的豆腐小作坊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汉康"豆制品已是上海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周汉康将一路艰辛甩在身后,终于在上海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在1980年代,曾经有一个机会,我可以接替父亲的职位,来到上海  相似文献   
897.
我是一个曾经要过饭的“讨饭郎”,是与上海的结缘,让我有了今天. 1940年,我出生在江苏启东一个九口赤贫之家,排行老六.幼年的贫苦,在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曾在日军的铁蹄下过着流浪生活,也曾三次被别人家收养.印象最深的一次:1949年7月24日,12级强台风袭击长江口,带来了暴雨、大潮,家乡首当其冲.平地水深四五尺,房倒屋塌,家畜淹死,庄稼遭受没顶之灾,处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  相似文献   
898.
上海有位民间收藏家林鸥先生,收藏了一本恋爱日记,记录了1975年到1977年间,沪上一对青年男女谈恋爱的经过.林鸥说:前些年,他从一个旧书摊上淘到这册子,觉得非常有纪念意义,买下来,想寻找到主人,归还给对方,只是人海茫茫,寻找起来毫无头绪. 屈指算来,如今,这册子的主人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耐人寻味的是,这本“无主日记”折射出了一代人生活条件和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99.
回音     
<正>经盛鸿:最近我一直在看《档案春秋》杂志,学到不少很有用的知识和写作方法,越看越喜欢。贵刊努力做到:尊重史实,绝不虚构;有新史料或新意:有文采。这种严谨求实的办刊理念值得称赞。@申城老克勒:我注意收集老上海的各类照片、文章,《档案春秋》杂志是我收集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一次,偶尔在"上海观察"App平台上,看到"告别书荒年代"等转载自贵刊  相似文献   
900.
<正>1949年,红旗插上外滩高楼,上海——这座曾经的冒险家乐园、中国第一大工商业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上海的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回望历史,放眼当下,这座城市里闪耀的红色精神,仍在富有生命力地成长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2009年6月,我调入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工作,服务对象是一批局级以上的离休老干部。这些老干部都是解放大上海、保卫大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