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综合谱牒和地方志等各类资料,厘清郑樵家族的源流世系,梳理出4位文学成员,考证了他们与郑樵的亲属关系及其著述存佚,以期助力郑樵及其家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2.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宋人著述中有关孙武世系的记述基本正确:陈(田)完—田稚孟夷—田湣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孙书(齐景公赐姓)—孙凭—孙武,正确理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孙书的表述是解决孙武世系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孙书被齐景公"赐姓封采"是乐安孙氏的得姓之源。  相似文献   
83.
宗族的建构,是按照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从全部亲属中认定一部分亲属为宗亲的结果.在"知其母不知其父",即尚无父系世系观念的时代,不仅存在家庭,也会存在作为人群聚合形式的"族",但却不会产生宗族.即便当"族"确实具有"亲属团体的意义时",也不一定就是"父方亲属集团的专有的称呼"."族"可以用来反映"前宗族时代"."宗族"概念是一个"宗"、"族"各有前提条件、各有发展过程、各有历史特征的二元结构."族"是"宗"整合与统领的对象,在逻辑上,"族"应先于"宗"而存在.  相似文献   
84.
潞江安抚司通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潞江安抚司是滇西延续最长的土司政权之一,土司制度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但潞江安抚司的存在,对潞江坝乃至保山地区的发展,以及保持云南边疆领土的完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试从设置沿革、袭位世系、抗日土司、疆域政治、司署遗址和土司后裔等方面阐释潞江安抚司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5.
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德清蔡氏后代镜莹、兆骥、振镛等人发起修订<德清蔡氏宗谱>,于民国九年(1920年)完成,距今已有90多年.<德清蔡氏宗谱>共10册,分12卷.卷一为<河南开支蔡氏通谱>,有要内容有<序>、<跋>、<追远自三皇蔡氏本源全系图>、<蔡氏谱系图>、<成王策书蔡仲之命>、<蔡氏通谱世系源流>等;卷二为<谱中传录>;卷三为<德清蔡氏宗谱>,其主要内容为<序>、<秘书公祠堂碑记>、<世谱源委>、<文溥公年谱>、<松竹公家训>、<松竹公家规>、<蔡氏家条>等;卷四为<像赞>;卷五为<祠堂图、墓图>;卷六的内容为<诰>、<墓志铭>、<科第>等;卷七至卷十二分别记载了<总支世系>、<大支世系>、<二支世系>、<三支世系>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6.
谱牒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族谱记载家族世系等情况中,可以了解姓氏源流、家族兴替、人口迁徙、族习门风,乃至社会变故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可以激发念祖情怀,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与现实意义。故谱牒编纂仍为当代有识之  相似文献   
87.
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几本书所构成的中国古代"帝王世系",作为"大一统"观念的支撑,或者是需要的;但是,由于它不是历史的真实,因此必然对中国的古代历史乃至一些地方区域史的研究造成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给历史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误导。这是必须指出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88.
家谱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宏干崖土司的家谱碑及十三代两大世系墓碑所载状况等分析可知:干崖土司祖籍乃南京应天府上元人氏,其世系家族姓氏实为"刀郗"。干崖土司司署因天灾人祸,曾多次迁址。  相似文献   
89.
赵秀红 《兰台世界》2012,(24):52-53
蒋景祁是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和词学活动家,为江南著名大族蒋氏后裔。蒋景祁先祖明代迁宜兴西余,以耕读起家,后蒋应震、蒋如奇、蒋永修等几代以科举入仕,西余蒋氏逐渐显贵。  相似文献   
90.
豆卢愿乃唐代中期人物,其墓志今人可见。通过解读豆卢愿的墓志发现,豆卢愿乃豆卢灵昭之子、豆卢瑑之曾祖。另外,"过期不葬"现象在豆卢愿墓志中也有反映。唐代"过期不葬"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但唐代人对"过期不葬"大致都持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