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866篇
科学研究   159篇
各国文化   695篇
体育   316篇
综合类   77篇
文化理论   320篇
信息传播   8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汉字传播吏》是一部文字吏研究的专著,怛因为它研究的是汉字传播,非专业读者也可以把它当作汉字知识的扩展读物。汉字不仅传承久远,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以汉字的使用为中心,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像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都有使用以汉字为基础而创制的文字。  相似文献   
62.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3.
本文力图从英语旅游刊物翻译的质量现状入手,结合一些实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翻译中应采取的恰当、合乎逻辑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4.
65.
66.
王营 《新闻爱好者》2011,(10):14-15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我们不禁联想起在历史上同样引起轰动的一些事件:登月事件、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葬礼、每年世界杯足球比赛、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归根到底,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媒介事件。它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媒介事件是群体情感的宣泄,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这是一般的新闻事件所不具备也无法比拟的。这种媒介事件的播出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被电视业内人士欢呼为"奇迹",既是技术上的成功,也是仪式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67.
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话题说的时间已不短,各种议论也不少。一个话题、一件事、一项工作能引起人们至少是与此相关人们的广泛关注,总归比"无人喝彩"要好。  相似文献   
68.
《考试周刊》2017,(76):130-131
唐太宗在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交流次之。其中包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儒释道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推动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69.
正读罢王列耀、龙扬志所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感慨颇深。本书选择了从澳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澳门日报》入手,以报纸副刊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的澳门文学历史语境转换过程。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门。"的确,澳门算是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头堡,它称得上是第一个开放的文化特区。在这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集的对话。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70.
1993年,罗丹的雕塑作品第一次从巴黎来到中国。时隔21年,2014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艺术回顾展》开展,《思想者》再度来到北京,与它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和《巴尔扎克》等几乎全部罗丹经典作品。观众有幸欣赏到来自罗丹博物馆的140件罗丹雕塑和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