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009篇
科学研究   129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101篇
综合类   134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29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赵晖 《青年记者》2007,(24):113-114
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和谐是繁杂的统一。”电视新闻包含形、声、色、文等诸多的视听元素,正是这些视听元素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使电视新闻的播音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和约束。形、声、色、文间相互的交叉性、相互的制约性、和谐的交融性,对电视新闻的播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难更严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2.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3.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104.
王国宝  张敏 《兰台世界》2007,(3S):57-58
李大钊作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不仅在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忻了中国传统化、近代西方化及其相互关系,而“化调和论”又是李大钊中西化观的延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5.
苏鹏 《兰台世界》2007,(3X):51-53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性质、人性论、主题本位、目的对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各自的独特性,从新的角度指出了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中西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6.
只有让生命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才会还原语文教学本来的属性与价值,才会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动态生成的而不是生硬灌输的灵动的课堂。由于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在彼此的情感交融与思维碰撞中体验生命的涌动中进行的,所以我们说这是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性回归。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让生命教育诗性的回归课堂呢?  相似文献   
107.
中西翻译活动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在翻译实践中发展了自身的翻译理论,各具特点。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与以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西翻译理论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碰撞,虽然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也有其局限性。本文从二者相似的发展历史和各自的特点以及局限来论证两者的糅合是可能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8.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09.
面对目前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困境,从中西文化的发展对立中,从王国维等人开拓性的探索实验中,我们得出,以西代中,以中并西,只能阻碍理论由此至彼的跨越。而哈贝马斯的交往对话理论,其主体间性以己度人的理解,交往合理化承认差异的尊重,则是实现中西元典文化公开平等对话的基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0.
中西传统人性论关注的中心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传统人性论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善恶",西方(古希腊)传统人性论的核心概念是"幸福".不同的人性论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乃至不同的道德教育观.然而,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分野并非不可逾越,它们共同反映了道德教育面临的几对永恒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理性与情感、知与行,而理想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促使这几对矛盾内部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达到人性的至善和人生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