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8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高考试题好多是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而在平时的教与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本习题,学会思“源”.事实上很多习题往往暗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现以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P137第五题为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22.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应用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方程组(如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等)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只要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搞清楚,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能避免犯各种错误.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常见错误举例加以分析,愿本文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3.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足之处,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点拨和指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4.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再现性思维,运用联想、同化、迁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联想的基础上发展想象力,多途径、多方案,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逻辑思维和丰富想象以及适当例题,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5.
[题目】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体(如右下图)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隋况?它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分析与解】同学们都知道,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它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但表面积会发生变化。而且,表面积会因为拼法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6.
戴其军 《考试周刊》2012,(49):138-139
举一反三"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本文从"举一反三"是如何适应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举一反三",以及它对历史答题的指导意义和具体方法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举一反三"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7.
《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据《词典》释之,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了教师的常用词,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8.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对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应时常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比较与归纳.这样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9.
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现象:上课看上去听得很认真,课堂笔记写得很全面,下课问问题不厌其烦,作业写得工工整整。但是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学习的信心屡屡受挫。为何这些学生学习看上去很认真,而成效甚微呢?难道天道酬勘不对了吗?大多数教师精心备课,大量做题,讲课更是深入浅出,辅导也是百问不厌,结果学生仍然是既不会举一反三,也不会举三反一。教师在辛苦之余一片茫然:为何我反复讲解的内容学生仍浑沌不清?为何反复练习的题型学生还是一错再错?  相似文献   
130.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