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11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治内容的阐发。《诗选》的其基本诗学立场是以杜甫为典范,尊唐黜宋,与早年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北宋乐议"活动最早出现于太祖建隆年间,终止于徽宗崇宁年间,几乎涵盖了北宋政权存在的整个历史."北宋乐议"直接导致了大晟乐的成功制作,进而也促成了大晟府的建立.大晟乐之所以制作成功并被定为"一代之乐",其原因可从三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看,大晟乐的成功是因为它完满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乐议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是运用了既可称为古制,又能令众人信服的制乐方法;二是制成了和谐的乐律制度.深一层看,则是宫廷权谋成功运用的结果.执掌朝政的权臣借重君权神圣的幌子,最终确立了大晟乐至尊地位.而在更深层次上,大晟乐的成功制作是与乐工们长期以来的音乐实践分不开的.北宋历朝乐工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音律方面的知识,这才是大晟乐得以制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任大援 《中国文化》2022,(2):224-233
明清之際來華西班牙傳教士黎玉範(Juan Bautista de Morales,O.P.1597-1664)的中文作品《聖教孝親解》,是“禮儀之争”事件的一份重要文獻。它力圖向中國人闡明天主教在“欽崇一天主”的前提下孝敬父母最爲正確,不需實行“祭獻死人”之“虚事”,勸誡中國教徒放棄祭禮以保證聖教信仰的純正;他爲捍衛這一立場而反對耶穌會的“調適”路綫,并親歷險阻至羅馬面請教宗裁斷,從而引出中西文化的大討論。本文通過比對梵蒂岡圖書館和羅馬國家檔案館的三種稀有抄件,給出完整的校對本;并透過這件藏品在梵蒂岡圖書館的特别保存方式以及后來衛方濟神父(Fran?ois No?l,1651-1729)通過翻譯“中國六經”這一艱辛道路開掘認識中國的方法,討論如何把握、比較和融匯異質文化問題的歷史經驗。  相似文献   
14.
关于《拿来主义》的逻辑纷争实际源于概念之争。“大宅子”应该以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视之?“拿来”“拿来主义”及当今的拿来主义三个概念有何区别?这些概念为何会引起如此这般的争讼不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两个概念,误以逻辑矛盾评判拿来主义中的诸辩证概念、辩证命题,才致引发教学解读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15.
由于表演媒介与身体的特殊关系,诞生之初的当代西方行为艺术就引发了主体之争:它的承担者到底是非具身性的自我(disembodied self),还是具有主体性的身体?抑或是二者的混合物?围绕着身体的身份问题,众多艺术家和学者介入了延续至今的理论博弈。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采取了折中策略,相关理论话语中出现了至今尚未被消解的身体悖论。在身体的地位被凸显时,它的主体身份则被遮蔽乃至否定。即使在肯定身体的文本中,不彻底之处也清晰可见。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清除残余的非具身性自我概念,建构从身体-主体概念出发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7.
刘斌 《考试周刊》2015,(2):22-23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辽阔,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但是自"天宝危机"以来,唐朝的政治经济开始从向衰落,天下没有不亡之国,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唐朝最终走向衰败直至灭亡。在唐朝的衰败过程中有多个因素的作用。本文就唐王朝衰败的原因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运动(1906~1917)自爆发至结束虽只有11年,但却对美国20世纪的职业教育和公共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学者也相继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对其展开了许多相关性研究,而在国内却不多见对该运动的专门研究,对职业教育运动的研究情况展开研究的更为少见。本文在充分占有研究材料的基础上,从总体状况、杜威等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争论、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等方面,梳理了数十年来中美两国学者对1906~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运动的研究历史,分析职业教育运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相关研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主张在把握职业教育运动总体进程的同时,强化从不同侧面推进相关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失败,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当时,文化教育界围绕着体育发展究竟应该是以武术等形式的"土体育"为主要内容,还是以"洋体育"为主要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对法律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存在巨大争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法律史学科应当走向"史学化"还是"法学化"再次引发热议。透过学科之争的困境,反思两种研究范式所体现出的有效价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弃法律史的学科之争,是走出理论困境的根本出路,而采纳各自的有效方法,才是深化法律史研究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