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草根(grass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近年来盛用的“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她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相似文献   
22.
2007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大阅读所选材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雷抒雁的散文作品《麦天》,这篇文章于去年7月10日发表在《文汇报》上。初读《麦天》,扑面而来的是她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朴的人物、纯朴的景色、纯朴的情感,令人手不释卷。而今,麦收时节已过,正是高考学子收获的季节,再来品读《麦天》,更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3.
乡风民俗是民间的民风和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鲁迅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风情图画.鲁迅带着对故乡童年生活充满眷念的笔调向我们展现着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整体意象.而其中透射出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众的精神状态,让我们了解到鲁迅对待民俗文化的基本态度,"深入民众的大层,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1]  相似文献   
24.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25.
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是独具特色的。其特有的美学风格散发着质朴、自然、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将他那写作之根,深植于广大农民这一沃土之中,其审美情感与农民的喜怒哀乐、性情、秉性、爱好水乳交融,这是他的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6.
阚云 《学语文》2014,(2):41-41
正《边城》通过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沈从文是带着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去创作《边城》的,那里有他引以为豪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记忆。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这个悲剧故事又具有怎样的艺术性呢?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28.
修辞格的使用最能体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向本贵小说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它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景物描写中多用拟人修辞,使景物在小说中充当一个能与人物和情节交流的“人物”出现,充当人物情绪的晴雨表、小说情节的催化剂,充分地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服务。二是在比喻修辞中,他总是选择那些与农村生活特别是湘西农村风物人情相关的事物充当喻体,既突出小说的农村生活和农民本位,又使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9.
乡村学校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这是近日某媒体一篇报道针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作出的比喻。随着中国村落社会巨大的现代性转向,乡村社区早已没有了承载纯粹田野乡土气息而无须功利性教育收益的社会浪漫土壤。被并轨于城市生产体制之后,农民再也不是具有内在高度同一性的同质性阶层,他们的群体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对立性。反映在教育上,村落社会传统组织形态的解体,教育投资的主体转变为单个家庭,这种重心下移意味着抗风险能力降低,更意味着只有一次机会的教育投资对家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0.
我是乡下人家的孩子。我们虽然住着充满乡土气息的房屋,但我每天看到的却是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