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0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朱海燕 《考试周刊》2009,(40):32-3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文体以传情为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传情的审美效果,诗歌常常要运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语言形式。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诗要传达意境,译出诗作的形美、音美,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认为在选词用字、句式安排、语义衔接上,译者都以一定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体会其诗深意,悟其神韵,把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92.
闭上眼睛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位老师讲授了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的铃声中走出课堂.另一位老师却在读诗方面花了一番心思,充分让学生朗读后,简要地介绍了这首诗的特色,对于诗中的情感和具体内容并没有展开讲述,而是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跟着录音轻声朗读诗歌,读完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它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93.
诗歌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一提到诗歌自然离不开乡愁,这类试题的出现,充分表明了命题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珍视。本文以2005年各省市中考试题为例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94.
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研讨初中诗歌课堂教学的建构.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为建构“高效·审美·人文”的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指出三条路径:一是搭建诗歌教学由浅入深的台阶,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审美王国;二是运用诗歌教学由表及里的魔镜,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诗歌鉴赏王国;三是运用诗歌教学由此及彼的推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造王国.  相似文献   
95.
王杰 《现代语文》2007,(11):66-67
《白玉苦瓜》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经过不断尝试、追求而走向成熟后的一篇代表性作品。作品撷取了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白玉苦瓜”这一特定的意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积聚在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挚爱祖国的情愫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所咏叹的历史文物中,并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立意深湛,构思奇特,堪称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96.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朗读这首诗。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内容。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蕴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情感,懂得孝敬老人、珍惜家庭、报效祖国。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相似文献   
97.
袁雅琦 《文教资料》2012,(33):69-71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批大陆文人远赴港台、游学欧美,在大洋彼岸用作品诠释了他们心中的乡愁。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借时空感与死亡意象向我们诠释了深沉的乡愁,是没落的贵族对于大陆的一份思念,也是对于逝去的历史的一种反思与责任。而同样作为“最后的贵族”的张爱玲,其作品中老上海的背景设置,在物欲繁华的勾勒中将淡淡的乡愁染上了繁华尽处的衰颓。相比白、张作品中去国望乡的家国之思,七十年代的三毛远走天涯,流浪只为寻找前世的乡愁。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乡愁.更侧重于个体的心的皈依。从望乡到朝圣,一代华文作家借乡愁的阐释,完成了个体精神层面的转向,带有思辨色彩.也是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98.
宫凤华 《江苏教育》2012,(Z2):83-85
寻常的日子里,我总想起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于是,那流淌笛声、弥漫槐香的村小,那如诗如画、恬淡平和的乡村教育生活,轻风一样温软地拂过心头。那个流淌着成熟和伤感的秋日黄昏,我来到那所乡村小学时,一下子就被一种古朴和宁谧淹没。村小前后三进,近十间教室,皆七架梁瓦屋,空砖砌成,大洋瓦苫顶,杂木屋梁。校园的操场上南北各立着一个木板篮球架,油漆剥落,如老人皱纹纵横的脸。村小大门是两扇铁门,刷上银漆,中间镶嵌着两颗醒目的五角星。正对大门有一甬道,直通里面青砖垒就的圆门,上书篆书"怡园"二字。里面花圃里长着几茎清俊的翠竹,临风飒飒有声,如鹤鸣长空,平添一份古雅意蕴。园门中央植一棵高大  相似文献   
99.
李强 《新闻战线》2012,(6):64-65
毫无疑问,《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火到什么程度?每晚10:30,微博上各种围绕美食、乡愁的刷屏一片又没有单纯停留在美食介绍、烹饪手法等浅层次的表现,更不同于当下以消费引导为主流的美食节目,而是在呈现各色美食、弘扬饮食文化的同时,展示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劳作的艰辛、勤俭的美德、烹饪的智慧、家庭的  相似文献   
100.
乡愁何处寻     
吴奇 《师道》2012,(11):54-56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