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4368篇
科学研究   264篇
各国文化   132篇
体育   413篇
综合类   142篇
文化理论   58篇
信息传播   47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张瑞图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反传统的书法艺术名垂中国书史。其书法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三期。早期以临摹、研习为主;中期达到成熟,从笔法、结体、章法一反传统,个性鲜明;晚期以禅学入法,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92.
激情飞扬、笔走龙蛇是书家在创作中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超越了观实,打破了常有的秩序规范的创作心态。这种创作状态和绝虑凝神、心正气和相比无疑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和自然的天性;与书家的个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创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创作时间短暂,且有很强的突出效果,二是不可知性。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 :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 ,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 ,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 ,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 ,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 ,以及徐渭《玄抄类摘序说》的学术意义 ,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4.
陈根远 《收藏》2016,(5):102-105
中国书法“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沈尹默语),堪称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95.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书法教学在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练字并不难,只要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把握好临帖这一环节,勿被“现代书法”导入歧途,就会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6.
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作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境界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才是具有高格的上品。本文以《扇舞丹青》这部作品为入径进行分析,探寻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7.
秦金根 《红领巾》2004,(3):25-2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8.
99.
如果高中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解决,中国的书法教育必然得到长足发展,国人的书法审美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面前,中小学校开设书法教育,可以为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提供宝贵的就业机会,这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