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26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煤矿井下“三违”职工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进行剖析,找出了“三违”的根源,提出根治“三违”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做好煤矿井下供电的技术管理,是保证煤矿井下安全供电的重要措施,也是主要手段之一。目前,煤矿井下电气事故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由于电火花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就占事故总次数的30%。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装备落后,二是技术管理薄弱。因此,尽快提高煤矿井下供电的技术管理水平,对防止煤矿井下触电、电缆着火和电火花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就双鸭山矿业集团,集贤煤矿近两年  相似文献   
33.
煤矿井下的接地保护是机电系统中常见的三大保护之一。而在目前的机电队伍中,部分人员往往比较重视漏电保护和过流保护,而忽视了接地保护的作用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接地保护的重要性。致使部分接地装置不合格,不可靠甚至于失效或根本没有安设接地保护装置。所以我们必须扭转忽视接地保护作用的认识,切实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34.
我国是煤炭大国,煤层气的储量十分丰富.煤矿区煤层气地面钻井开发具有获取清洁能源,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效益,且不受井下采掘工程进度限制,生产周期长,是实现煤层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多年来我国钻井类型和成井方法单一制约着煤层气的地面规模化开采.如何通过科研攻关和现场实践,开发出适合我国煤储层特征的煤层气开发技术,并研制配套装备,是破解我国煤层气地面开采技术瓶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滴道煤矿立井井下供电入井电缆共三条,由立井地面变电所,经立井副井到井下中央变电所,其中二条入井电缆是建井时设的,另一条电缆是矿务局建井处在1986年敷设的,由于立井副井冬季结冰、掉冰,各条电缆外层多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虽有时当时不发生短路事故,但由于井筒淋水、潮湿,最后导致电缆相间短路,这类事故经常发生,尤其是在2000年冬季这类事  相似文献   
36.
无功就地补偿技术能够起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节约材料费等作用,在煤矿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无功就地补偿技术在煤矿供电系统的应用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3月19日晚上20时,山西煤都。随着朔州市平鲁区煤矿的一声巨响,17名矿工的生命在瓦斯的阴霾中被吞噬,爆炸事故还当场造成52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此前,媒体报道有关“瓦斯”的矿难可谓频频:  相似文献   
38.
一、技术改造的原因与内容。集贤煤矿于1968年3月动工建设,1974年10月现状移交,设计能力60万吨/年。1982年提交的改扩建设计的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只提高能力30万吨/年。  相似文献   
39.
根据目前煤矿安全监测系统通信技术的现状,结合煤矿井下监测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双CAN冗余技术提高监测系统通信可靠性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技术实现原理以及软硬件设计,并对双CAN通信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及试验,试验表明该系统性能可靠、稳定,是煤矿井下监测系统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0.
《发明与革新》2011,(8):32-32
我国矿难死亡人数占世界死亡人数的4/5,生产出一流的井下救生解决--方案并在矿井中广泛应用,将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前不久,由辽宁卓异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卓异救生舱正式下线,同时推出我国首个以“大救援体系”为设计理念的全程式救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