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晚清社会变革初期,京师同馆无疑具有制度变迁的标本意义。本运用一般制度理论,分析了京师同馆制度的要素结构、具体内容及其类别、层次、性质、成效等问题。认为京师同馆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最初起点,是中国现代制度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52.
余迎 《兰台世界》2016,(10):137-139
京师同文馆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儒学教育和施教方法的一次大革新与大突破,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来看,京师同文馆的确是一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学堂,它不仅具有全新的教育内容,还具有全新的管理模式。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第一",它在没有前人足迹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再加上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还有顽固派势力对京师同文馆进行干扰,也使得京师同文馆在管理上产生了一些漏洞,存在着如学生管理上的、学政与师资管理上的、思想教育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53.
张美平 《兰台世界》2016,(16):93-95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最早的新式外国语学堂,在其存续期间,在总教习丁韪良的领导下,开始了西学翻译运动,共翻译了三十余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京师同文馆开展西学翻译系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即基于现实、列强的考虑,课程教学、开启民智以及传播宗教等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54.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55.
文祥是同治、光绪时期有名的宰相,为“同治中兴”事业和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过重要贡献。京师同文馆是在北京设立的学习外国文化、科学的学校。它从构思创建到经营发展,以至改革创新都凝聚了文祥的大量心血。在文祥的用心关注和积极推动下,京师同文馆最终成为当时引领中国教育潮流的新学校,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滥觞。  相似文献   
56.
读书与读人     
有一年夏天,华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给我寄来一本书,说是他策划出版的。法源说此书很好,建议我读一读。我拆开邮件,是一本吴非著的《不跪着教书》,说实话,那时我对吴非不太了解。从作者简介中我知道: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在中学教师职称这一块,他已登上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57.
张小青 《大学生》2013,(18):32-33
作为一名刚大学毕业的村官,张小青觉得自己作为不大,但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她却难得经历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壮阔场面,发现即便是村里的能人有如彪子者,立志"为村里的百姓干实事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篇深入基层的文字,可说代表了一代青年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58.
一、以民为本 《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邦是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这个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讲贵轻,是指重要的程度。人民是最重要,其次是国家,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的君可能指七国诸侯王。后代理解孟子的说法,多将君理解为天子即皇帝。如明代朱元璋不满意民贵君轻的说法,将孟子逐出孔庙。春秋时代,郑国相(相当于总理)子产,当水灾时,他将自己的车放在小河中,为过河的行人提供方便。孟子知道此事后,说这就不懂政治。应该在冬天农闲时,组织群众修路搭桥,让所有的道路都暢通无阴。像子产这样做,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公务却可能由于没车受到耽误,得不偿失。政治要治本,不能只治标。贾谊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民无不为本”,他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的根本,也是官吏的根本。没有人民,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人民不高兴,国家也不能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高兴不高兴,决定国君的荣辱。后人评论皇帝的功过,也是根据他们对人民的态度,为人民做了什么好事,有过什么贡献。如果使人民受到伤害,即使他有各种业绩,也不值得赞扬。因此,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以民为本,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积极倡导文化教育,从那以后,当地中举人数不断增加。后人为了纪念柳宗元,建起柳侯祠,后又扩建为柳侯公园。美名传千古,流芳百世。与此相反,有的官员夺权于朝,争利于市,最后,权力与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下骂名,遗臭万年。历史上无数这样的事例,都证明了贾谊的“民无不为本”的论断。所有君臣都要以民为本,这是万古不变的原则。以民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民。这里引出3项重要原则:1)当政者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是只是向群众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2)不能只按多数人的意见办,要保护少数,照顾弱者。真理不都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3)不能都按群众的意见办,当群众的尾巴。正确的意见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对群众的各种不同意见,要进行分析研究,采纳正确的意见,吸收合理的成分,进行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对不正确的意见,要做细致的说服工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搞统一战线,充分体现民本观,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59.
疼孙之道     
老人疼爱子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必须要得当。为官有为官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疼孙也有——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60.
滕子京是一位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坎坷,官阶不高却几经贬谪,且后人对其众说纷纭.通过对他生平、为官、政绩及贬谪的历史资料分析和考证,让事实还其历史的清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