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2104篇
科学研究   202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99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365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骚体赋兼具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和赋体文学的精神风貌,是汉代文化融合和国力强盛的体现。骚体赋在汉代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味的信息码,激发着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文化解析。  相似文献   
82.
祢衡的《鹦鹉赋》以一只被禁闭的鹦鹉来表达自己在世俗生活中所受到的羁绊以及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他所开创的这种笼中之鸟的哀鸣的赋体风格,是对以前鸟类赋的突破,同时也开启了以后大量的类似之作。因此,祢衡的《鹦鹉赋》在鸟类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在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后弃官归隐,终身不仕。诗、文、辞赋俱有晋代大家。赋以《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文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最著名。诗现存百二十余首,  相似文献   
84.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为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分类提升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智慧化教学、学习和实践环境,精准支持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升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6.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87.
“双减”政策出台,对于一线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研员以其专业的支撑和指导赋能学科教师,探索教学评方式变革、优化作业设计、构建区域研学共同体,助力“双减”落实。  相似文献   
88.
第一部分给出一致空间聚点完备、滤了基完备的两种完备新定义 ,进而证明了这两种完备与通常完备等价 .据此在第二部分中使用聚点方法证明了当空间 (Y,‖‖y)完备时算子空间(Bβ(X ,Y) ,‖‖y)一定完备  相似文献   
89.
《软科学》2021,35(2):137-144
通过对四川省S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深入分析,构建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协同运作机制,并提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包括推进网格化治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以打造智慧化社区。  相似文献   
90.
本文分析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审美特性,指出作品既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内核——哲学观念,又阐发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格理想和人生修养准则,以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和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