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5418篇
科学研究   231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98篇
综合类   272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4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作品功能观把本视为学功能的发生源,把读视为学功能作用的被动对象,本提出:学功能必须在具体的学活动中才能产生,学活动是学功能的发生源。学功能联系于学活动的动态开放整体的流程,并对投身于学活动的一切实践主体(作与读)产生系统效能,学功能系统由认知,净化,愉悦,生命四个各具丰富内涵的子系统构成,并通过系统质的审美化合指向人本身,指向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指向人的诗意人生,因此,学功能是学之人学本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72.
《空山--机村传说壹》由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以不同的视角拼接出一个藏地村落的历史片段,并由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变迁.在新旧价值观、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阿来站在被遗忘的立场,关注着变迁过程中神性、人性、群体和个体失落的伤痛,为逝去的传统、文化等等奏响了一曲不尽的悲歌,同时也透露了毁灭之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73.
林善面 《文教资料》2016,(4):3-4,27
本文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主要模式,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要素,深入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74.
讽刺艺术是钱钟书小说的一大特征,长篇小说《围城》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其独到之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人事、人性、心理尽挫于笔端,构成了丰富而博大的讽刺世界。其长篇小说《围城》对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道德、伦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语言既机智俏皮,又辛辣犀利,读后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5.
任侠 《四川教育》2006,(4):44-45
语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学习.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能力.丰富学生的语素养,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的两份教学预案,在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各有侧重.由不同的教学视角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重点.显现了不同的教学认识与教学特点。[编按]  相似文献   
76.
刘昉 《采.写.编》2016,(6):146-147
本文着重分析了《驴得水》喜剧电影的形式、讽刺手法及其呈现出来的人性悲歌,探索了《驴得水》电影取得成功的原因,并阐述了《驴得水》对国产喜剧电影的突破.  相似文献   
77.
陈志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67-69,75
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血脉,造就了湘西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剧烈变动中,执意寻找失去的“淳朴型范”和“不羁”的性格,在其一系列作品中,通过活生生的湘西人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示出湘西人率真淳朴的人性和生性不羁的性格,具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78.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是人的自由本性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的显现与确证,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社会性、自由创造性、和谐有序性、情感愉悦性、功利实用性,是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共同本性)和辩证性(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特殊本性)的统一,表现形态是和谐有序、个性化、公正平等、高效、超越。  相似文献   
79.
人性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提出了存养心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道德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在道德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