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3篇
教育   295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胥瑾 《海外英语》2011,(11):182-184
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必然不同。文章以目的论中译者目的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说明,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94.
一个被鬼追杀的人,跑到寺庙去找一位高僧。他伏地拜倒说:师父,求您救救我,我一直被一个鬼追杀。高僧说:可以。只要我在你的身上写满经文,鬼来的时候就会看不见你,然后它就会走了。于是,高僧在那个人的身上写经文,从头顶一直到脚底都写满了佛经,一个空隙也没有留下。那个人坐在寺庙的大殿里,心里非常紧张,因为他不能确定,是不是身上写满了经文,鬼就真的看不见他了。  相似文献   
95.
翻译的主体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系统。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所以出现了两个翻译高潮,在翻译的主体性关系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6.
倪明 《编辑学刊》2006,(4):53-56
我1993年进入出版社,到策划第一套竞赛书出版这期间足足经历了7年的时间.而从酝酿想法到付诸实现,则仿佛经历了更长久的时光,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份珍贵的人生体验:唯有精心策划、精雕细琢,方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产品,让梦想落在心之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97.
芥子纳须弥     
唐朝时.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8.
周露 《科教文汇》2012,(28):69-69,74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并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大量佛源外来词汇被译介到汉语中来,并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佛源词汇的古今之意比较.来探讨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闭都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