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黄波 《语文新圃》2009,(7):37-38
近代西学东渐,留洋在知识界中蔚成风潮。而这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经历,于当事人几乎都有着莫大的影响.无论学术倾向.还是人生际遇。这中间,俞平伯是一特殊的个案,他的“西游记”恰如他自己所说.“在当时留学界中传为笑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2.
凌夫 《寻根》2016,(4):96-101
正一《上海漫画》1936年第五期《新八仙过海图》中的"新八仙"是:周作人、林语堂、老舍、简又文(大华烈士)、姚颖、郁达夫、俞平伯、丰子恺。"论语八仙"所指何人,当时还有几种版本:第一种:周作人、林语堂、老舍、大华烈士(简又文)、姚颖、老向(王焕斗,字向辰)、何容(老谈)、海戈。第二种:周作人、林语堂、老舍、大华烈士、姚颖、老向、海戈、陶亢德。第三种:周作人、林语堂、老舍、大华  相似文献   
43.
刘颖 《生活教育》2008,(10):53-54
作文批改一直是中学语文老师比较头痛的事情。两周一次的作文,多则一百多篇文章.少则五六十篇,一般的批改常规是既要批改错别字、病句,又要评价立意、构思。文章最后还要写上一段评语。这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他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作文批改上了。对这样常规的精批细改的做法.语文老师们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44.
《红楼梦》研究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肇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发轫。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光云影。建国初期对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一场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不但对其后红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品格的影响皆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45.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46.
《中文自修》2005,(11):49-49
在清幽朴茂的桐乡石门镇,静静地坐落着“缘缘堂”,那便是现代画家兼文学家丰子恺的故居了。当年俞平伯这样评价他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况”,这样的评语用在其散文小品上同样合适。平和、亲切、不卖弄、不做作,深具童心、佛心、诗心和慧心。我们可以借《梧桐树》一文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47.
刘长河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4):42-43,85
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于80年前写下了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散文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在词语选用、句子组织、辞格运用方面皆颇具特色,比较分析两文修辞特色的同异之处,对于今天的散文赏析和写作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8.
俞平侗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唐瞍是义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义学史家。唐瞍虽比俞平伯小13岁,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的友情,  相似文献   
49.
回应俞平伯先生晚年关于红学研究乱象的自省是目前红学研究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其中,对脂批应该全面、辩证、科学地看。研究脂批,应该研究全部的脂批,并且要作综合分析,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部分。脂批"打架"现象证明脂批可能是假的。脂批即使是真,也不能把脂砚斋的批语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根据和起点,红学研究应从脂批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50.
<正>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地写下了《息县日记》,他在东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前瞻性观点,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遗存,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