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9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以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保存的《赵凤昌藏札》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为线索,论述了光绪中叶清流派代表人物的生活志趣与情调、思想变化与不同归宿,以及在中外矛盾尖锐时,他们联章入奏,争相弹击,常使柄政者难堪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42.
何循真 《收藏界》2014,(8):70-73
“一枕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当人们读到唐人钱翊这句诗时,自然联想到儿女情长、鸿雁传书之类的浪漫情怀。然而书札的内容何止如此,它包罗万象,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单就书法而言,传统法书名帖基本都是前人的信札,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中秋帖,  相似文献   
43.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44.
柳诒徵陶风楼藏杨守敬致倪文蔚手札十五通,是至今公布的杨守敬最早的手札。内容涉及校刻《古今钱略》、纂修荆州府志、刻印《楷法溯源》等事,为我们提供了杨、倪二人生活与学术交往的丰富、生动的记录,是研究杨守敬早期著述和刻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5.
1949年 10月中央政府成立 ,全国文物工作归口于中央文化部 ,主管人为郑振铎先生。郑先生分别与向达、王天木、夏鼐、苏秉琦诸先生交换了意见 ,反映了郑先生组局的人事原则。这是当时郑、夏、苏致王先生手示五通 ,为研究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天木兄 :连得两长信 ,我悉一切。关于中央博物馆事 ,我们的意见 ,都以为应该维持现状 ,即使暂时不能大加扩充 ,也绝对地不会缩小也。陶孟和先生 ① 今日南下 ,已将此意托他向曾小姐 ② 传达。我也许不久南下 ,不过 ,日期未能确定耳。我现在暂时负责文物局 ,局分三处 ,一图书馆处 ,二…  相似文献   
46.
在电子网络传输技术发明之前,信札是人类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天人们能够欣赏到的经典名帖,也多为古代书法大家的书信手札。这些看似平淡,记载着日常琐事的手札,往往蕴藏着失忆的历史,或尘封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它为后人了解名某某个  相似文献   
47.
康有为曾于1923年致信吴秋辉,该信原件一直由吴氏后人保管,后捐予中国山东文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得为世人所知。信中康有为主要针对吴秋辉的来信,谈论了治经的原则和其对《尚书》《礼记》等部分篇章真伪的认识,并坚定认为《尚书》今真古伪。对该信来因去果进行详细考释可知,吴秋辉学识渊博但性格怪傲,学见独特,与康有为在来往书信中学见颇有龃龉不合之处,尤其坚持《今文尚书》亦有伪书,并总结了自己治经的心得。二人虽学见不一,却皆有深厚的忧国情怀,同时二者的交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学界盛行的"疑古辨伪"风气。  相似文献   
48.
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北京信札》(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本值得玩味的书。该书与绝大多数西方来华人士的视角不同,因而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也表达了与众不同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49.
郑永福  郑丹群 《寻根》2009,(2):36-42
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北京信札》(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本值得玩味的书。该书与绝大多数西方来华人士的视角不同,因而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也表达了与众不同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