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562篇
科学研究   112篇
各国文化   39篇
体育   58篇
综合类   50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5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诗学中的两大学说。关于志和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志和情由统一走向分离,又在实践中显示其融合的一面。从传世文献中关于情和志的最早记录,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情志观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2.
本文就宋元时期潮州方志《三阳志》、《三阳图志》的修纂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按中国古方志名称的演变,潮汕方志也从《潮州记》,发展到《潮州图经》,乃至《三阳志》、《三阳图志》。根据《永乐大典》引录《三阳志》、《三阳图志》,与《文渊阁书目》及《潮中杂记》等书的著录相印证,《三阳志》、《三阳图志》应有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63.
某种意义上说,《宋书·州郡志》是沈约依据各类资料所编撰的一篇论文。本文就《宋书·州郡志》的编撰过程、存在问题、版本情况、校勘整理、学术价值、研究状况与研究方法等,略作述论与考议。  相似文献   
64.
长江流域设置水尺的历史悠久,此文介绍荆江大堤荆州杨林矶志桩水尺的缘起,设置以及水文记录。  相似文献   
65.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66.
罗愿的《新安志》是在南北朝以后地记、图经,尤其北宋大中祥符《新图经》的基础上修撰而成的。它继承地记、图经的地理记载的传统,又逐渐超越地记、图经的局限,特别是增扩历史文化的内容,使地方志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7.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8.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69.
诗歌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产物.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形象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鉴赏古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读诗路径.实践告诉我们,相机选择使用五法切入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又准又快地领会它的情意.  相似文献   
70.
庐山作为佛教名山,留下过众多高僧的印迹。由于时代久远,许多高僧的资料渐渐湮灭无闻,需要后来者爬梳剔挟,还原庐山佛教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