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84篇
科学研究   4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高考励志助学金”由重庆招生自考研究会发起。重庆招生自考研究会是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级社会团体,其主管部门是重庆市教委,业务指导部门是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其会员单位是区县(自治县、市)招办(自考办),  相似文献   
982.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983.
文章论述了礼的作用,礼在有差别社会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生的规范准则,既能修身,又能治国。《左传》中的“礼治”,以精神整合的力量,经国家,定杜稷,序民人,利后者。  相似文献   
984.
丁杨 《声屏世界》2017,(3):37-39
2016年9月初,由陈建斌﹑马伊琍主演的现实生活幽默大戏 《中国式关系》在北京卫视﹑ 东方卫视播出,"播出几天,收视便频频告捷,首播破1,前三天也稳居北京﹑东方两台收视排行榜前三甲",一时掀起了全民热议"中国式关系"的热潮.本文以职场文化的角度从东西方职场文化的差异﹑ 男女有别的职场观与职场电视剧的功能三个维度剖析《中国式关系》里的职场文化.  相似文献   
985.
本文着重阐述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体现了德育为首、心育为本的育人规律,是学生求知发展和成才腾飞的坚固基石,并且通过教改实验的总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的做法:一是寓人类传统文化道德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启迪学生将人格修养不断内化为自我心理需求;二是把人格修养与行为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格素质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升华;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修身活动,有层次地递进式地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  相似文献   
986.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7.
98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如今,中学生的主流意识以及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学校需要从建立中学德育共同体背景等方面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989.
曾国藩起于桑陌 ,一生事功、学问名噪天下。虽拜相封侯 ,官至一品 ,但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子之道 :读书之道 ;修身之道 ;勤俭之道 ;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990.
作为洋务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价值原则,"中体西用"确保了西学知识在体制内的合法身份,客观上开启并推动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中学"伦理本位的坚守必然使清末学堂的德育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实践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价值深层探讨和反思清末学堂德育变革,考察分析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