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19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21.
素质教育应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石,以身心素质为媒介,以德才素质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促进个体全方位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者应具有万人仰慕的品德,不怒自威的仪容,浩瀚渊博的知识,无所不通的智慧等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22.
管军 《广东教育》2006,(3):25-27
创新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小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科技发明家或创新活动家的专利,而是一种可以培养和磨砺的能力.虽然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先天条件,但却可以通过训练、锻炼得以开发.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223.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勒用质料的先天性反驳康德的形式的先天性、用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批判康德的道德命令是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224.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因此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在同一班级里。由于先天素质、后天努力等种种因素。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总有那么几个学习程度,思想表现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正确的面对这部分学生,作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赶上大多数同学,创建团结、和谐、共进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25.
分析了襄樊市201例先天畸形儿的疾病分类、发病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提示了实行遗传优生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先天畸形发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26.
人们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理解“个性”。教育学中的“个性”也是见仁见智。经过梳理和规范,我们提出,教育学中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为教育)的相互作用(内外、外化),而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据此,“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表象的独特性、作为境界的和谐性和作为根本的主体性。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完美、健康的个性,意味着独特性、和谐性、主体性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27.
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教育学领域对个性发展问题的认识缺乏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上是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个性定义。因而,从教育学视角来探讨“个性发展”问题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的视角就个性、个性发展及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8.
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相似文献   
229.
正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参加同学聚会,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大多在读大学,考研,考博。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山南海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他一句话插不进去,好不容易熬到聚会散了,他逃跑一样离开了。回到家里,他睡不着觉,想起自己少年时代,贪玩,打架,惹事,别人刻苦读书,他嘲笑人家是书虫,又呆又笨。青葱岁月,弹指一挥间,就那样被自己挥霍掉了。如果再重新来一次,他想自己一定会珍惜的。只是人生没有"如果",不可能重新来过。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参加同学聚会,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大多学有所成,在一方天地有所建树,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小有成绩。再看看自己,大学毕业这些年,走马灯似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地方都待不长久。刚开始,老是找客观理由,什么领导不体恤下属,同事难以协作,工作局限性大,没有发展空间,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可以装一火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