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邯郸城名过去有人做过不少研究,但基本结论认为其写作"甘丹"是在战国时期,形成"邯郸"字型则出现在汉代。利用文物出土资料《侯马盟书》和西安与邯郸分别出土的"邯郸之丞"封泥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实际上"甘丹"字型至少在春秋末期就已存在,而"邯郸"字型应是至少在秦代已固定。  相似文献   
52.
坐落于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图1)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包含北馆(新馆)和南馆(原杭州历史博物馆)。北馆开辟有“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陈列”、“闲情逸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和“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五个主题展厅。其中,“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展厅令笔者感到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3.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许多文物在发掘现场一面世就发生剧烈交化以致面目全非.如何减少失去珍贵信息的遗憾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的.最近,在西安亮相的由我国研制出的首台可以在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探测与保护的车式"移动实验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5.
大豆食品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文化概念的广义讲,还是从文化概念的合狭义论,大豆食品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据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就已有大豆种植,公元前留下的《诗经》、《左传》、《史记》等著作都有关于"稷、黍、稻、麦、菽"和"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及"周子有兄而不慧,不能辨麦菽"的记载,此中"菽"字即为大豆。  相似文献   
56.
裤,究竟形成于何时?史家至今其说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史前期俄罗斯人冬天穿的皮裤;也有人说,分开两条腿的裤子,曾是古波斯人的发明;还有人从出土物中,发现亚美尼亚人也曾穿有与上衣分开的裤子。而我国史书记载,公元前1066年的商代,已有了裤子的雏形,这从河南安阳磨盘村出土的物中得到证实。纵观历史,服饰的演化、进展,以裤子最为迟缓。  相似文献   
57.
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省被先后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相似文献   
58.
《竹书纪年》为汲冢《竹书》中的一种,为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之墓时所发现。故又统称《汲冢书》。因此书系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世又无传存;加之其出土年代和出土之王墓说法不一,故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斥之为“汉后人伪作”。《竹书纪年》所载王年及其历史事件均与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及青铜铭器所载完全一致,其天象记载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吻合,足见《竹书纪年》真实不伪。  相似文献   
59.
毫无疑问,折纸诞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人造出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但早期的纸质量不高,而且产量也很低,显然不适合用于折叠.由于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折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这也成为了今天许多日本人认为折纸起源于日本的间接证据.日本最早出现纸是隋炀帝大业六年,约公元610年,多才多艺的高句丽高僧昙征把造纸术传到了日本,并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全国推广,从那之后,折纸在  相似文献   
60.
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考古发现对于《诗经》研究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纠正《诗经》传本之误;第二,贯通《诗经》字训诂,参证《诗经》名物制度;第三,提供《诗》三百篇的社会化背景信息;第四,帮助深入全面地考察《诗经》学史。章回顾了二十世纪诸多学人以出土物校读《诗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结合丰富的例证,论述了古物材料对于《诗经》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