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本文以"利玛窦规矩"在南昌的实践为对象,从受众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利玛窦在南昌成功赢得受众的原因,以史为鉴,得出对孔子学院"四步走"的"大众化"策略:一是精英形象的塑造,二是公共关系的改善,三是话语权的谋求,四是理论的包装.笔者认为汉学西传要以"西人"为本,针对西方受众的情感、思维和文化背景实施传播策略,谋求西方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2.
李惠 《文化遗产》2017,(2):88-94
七绝《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偶成》两首,表明汤显祖在岭南肇庆会晤过两位基督宗教传教士。徐朔方先生考证,汤显祖遇见的两位传教士,为利玛窦和石方西。此事,后学推衍至中西戏剧交流。汤显祖是否与利玛窦相遇交谈过呢?此为一段公案。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了解到中国戏剧西传之初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13.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4.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将他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Clavius,1538—1612)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XV)带到了我国,1607年,他和我国数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和我国数学家李善兰翻译了后九卷,中间隔了整整250年,这期间《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中的内容被介绍过来呢?答案是:有,  相似文献   
115.
朱维铮 《中国文化》2004,(21):45-47
十六世纪末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往的新篇章。说是新篇章,当然意味着在那以前,由基督教表徵的“泰西”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6.
众所周知,《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明朝末年,利玛窦将《几何原本》带人中国,稍后其与徐光启合作将它翻译成了中文。可是,他们只是翻译了前六卷,后面还有九卷没有翻译。据载,当时徐光启是积极要求翻译完毕的,可是利玛窦拒绝了。什么原因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因此,这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7.
我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把“Geometry”译作“几何”。  相似文献   
118.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广东省肇庆市,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入选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对六祖禅宗文化、七星岩摩崖石刻、孔学大师陈焕章、中西文化交融的使者利玛窦、清官的化身包拯、端砚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开出有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建立国学实训基地,健全大学生人格,使国学教育真正成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9.
徐光启宗教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以及全面成熟这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徐光启对天主教的信仰程度、对教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宗教行为都会有所不同。研究徐光启宗教心理的演变过程,可以加深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理解,对当今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王学明  田丽琴 《中国教师》2011,(Z1):156-157
<正>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于这一时期的开始,学术界普遍以利玛窦的到来为标志。本文试图尽量将这一历史活动放诸世界大范围形势下,从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况入手,以求能得出关于利玛窦来华原因的较清晰的结论。一、利玛窦、耶稣会及天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