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69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游标卡尺一直为学生或企业青工训练所使用,也是企业通用的一种中等精度的量具。正确使用非常有讲究,并且还开发出许多新功用。  相似文献   
222.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23.
"县"在中国作为一种基本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最终形成的.其演进的外在表现为由"县鄙之县"经"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其演进的内在机理为:以封建制的内在矛盾为原始驱动力,以早期君主专制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对土地人口与权力的争夺为客观物质基础,诸侯则为完成这一历史变迁的主角.同时此演进过程也是型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而这一点正是"县"演进的最大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224.
学生A:老师,形容词与副词在句中有哪些特征?请给我们讲述一下好吗? 老师:好。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例如:  相似文献   
225.
一、文学类选文的功用存在差异 1.学段因素对选文功用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不同,选文的功用也呈现年级差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会偏重于选文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功用,中学段则应以选文中含有语法修辞或文体知识的教学功用为重。  相似文献   
226.
墨子与荀子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后世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就有荀子学说的影子。  相似文献   
227.
情景创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音乐老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合学生教学内容的情景模式,把枯燥烦琐的课件内容予以生活环境情景化,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环境中愉悦地接受和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情景教育教学模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28.
本文主要介绍解赣南采茶戏丑角,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丑角的分析,阐述其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赣南采茶戏的题材应用广泛,被一大批音乐工作者所采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更多人对赣南采茶戏有新的认识,从而不断推进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发掘、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29.
关于读书的功用,很多人都有论述。宋真宗著有《劝学文》,言尽读书的妙处。在古代,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文人学子追求的目标。一朝科场扬名,富贵荣华如探囊取物,只有不敢想,没有不能拥有的。所以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人们的读书观在悄然发生变  相似文献   
2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可传之灵魂.它是社会群体在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中、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在相对一致的精神追求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人群标识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非物质文化具有依附性、国家性、民间性、功利性和松散性等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重于建立国家层面的各级政治机制、制度机制、革新机制和学术机制,充分保护其中的精华和精神内核,传承其有利于国家、民族、民众精神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