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69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人们在翻译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撮泰吉"这一名词时,都往往从它的情节和反映的内容入手,理解为"变人"或"变人戏"等,对其文化民俗涵义与功用都有所忽略。将它与彝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2.
凡是用过云南白药的人都知道,打开它的小药瓶盖,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红色颗粒稳稳地"躺"在药瓶的最上方,这就是俗称"救命丹"的保险子。保险子是救急药,通常用于严重跌打损伤或内伤出血,一般口服1粒,用温水或黄酒送服。外伤时,用白酒将保险子适量化开,涂在瘀血的部位,有很好的活血化瘀、镇痛作用。每瓶云南  相似文献   
233.
儿歌被誉为"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文学",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途径的语言艺术,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语音的强弱、长短和轻重有规律的交替,使得儿歌成为具有鲜明音乐性的韵律艺术。儿歌的韵律艺术是附着在儿歌的童蒙功用层面上而伴生的。只有富含韵律之美的童谣,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34.
教育哲学有三大基本功用:引导教育方向,启迪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方向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智慧是教育的伟大灵魂,境界是教育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35.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应用,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消除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其明确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学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236.
作为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语文本应该强调其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追求语文赋予人们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和把握语文本身对人们精神理念、价值追求、情操培养的引导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人文性精神的培养,而是专注于技能培训,造成高职教育失调的严峻状况.本文在人文性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提出了改进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7.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特别强调文艺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等功用.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功用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也有利于更好地对其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观、公平和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238.
小庄 《出版广角》2012,(10):46-47
正一本书成功的标准,不但取决于其销售的快慢,还要看它为新闻界和上流社会提供了多少谈资。在玛丽娜·弗拉斯卡-斯帕达等人主编的《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上海科教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第13章谈论的是"迎合读者的自然哲学",开篇写道:17世纪末,自然哲学家雄心勃勃地参与到欧洲和英国的国际大都市时髦文化建设之中。此后整个一百年中,物理学的流行增加了对通俗自然哲学书  相似文献   
239.
《师说》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经典文章。任何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对这篇文章都应该是烂熟于胸的,但是,教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实事求是地说,很多教师并未多加思索。按照经验和惯性,大多数教师讲这篇文章中的古汉语常用词,讲古汉语特殊句式,讲文章的对比手法,分析"教师的价值功用",鼓励学生要"真诚向学"。  相似文献   
240.
李翎 《家教指南》2022,(1):72-79
通过文献、图像资料及实际调查,可以看到中国僧人锡杖的样式与印度差距很大。以此为切入点,考证锡杖原始的样式及中国化之后,如何从实用具演变为僧人威仪,进而成为佛教仪式用具。另外,也尝试从词源上进行了考证。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意在厘清三宝之具在功能及样式上的变化,认识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进而理解为什么一些戒律在中国得到过分的强调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