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5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教育   32162篇
科学研究   2273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909篇
综合类   562篇
文化理论   66篇
信息传播   1279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1028篇
  2022年   1352篇
  2021年   1636篇
  2020年   1901篇
  2019年   2362篇
  2018年   919篇
  2017年   2105篇
  2016年   2269篇
  2015年   2621篇
  2014年   3760篇
  2013年   2348篇
  2012年   2108篇
  2011年   2269篇
  2010年   1897篇
  2009年   1487篇
  2008年   1651篇
  2007年   1036篇
  2006年   732篇
  2005年   666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44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付秋萍 《今日教育》2006,(7S):12-14
(教材简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  相似文献   
942.
小微企业作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轻骑兵",其生存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折射。结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部分市县的调研数据,了解江苏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现状,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探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要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43.
反思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一种监控,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实际,关注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数学活动、对比形式以及错误实例研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944.
潘学容 《四川教育》2007,(11):33-33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质疑问难后,于永正老师把学生写在纸片上的不明白的词语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945.
知识源于生活,为有效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情境创设、情景化教学等贴近生活的新模式,但由于没有统一大纲指导、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效果不好。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以期为情境创设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寻找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46.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它切合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代课程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产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7.
阐述了如何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和如何理解小学数学学习基本理论,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48.
949.
从CO分子及过渡金属元素的结构入手,讨论了稳定的羰基配合物的形成及其成键特征。  相似文献   
950.
"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突出悲哀之情。"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思考、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物哀"受"物感"的影响甚大。二者的共同点是事物形象与内在感情的交融,物象触发情感,情感移注于物象,达乎情景融汇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