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3篇
教育   216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日,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然而,号称得到六成人支持的意见稿发布以后,这两天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今日早报》发表文章说:很多网友觉得,这些改变即使再细微,总有些别扭与不适,  相似文献   
102.
橘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但时常会有一些贩卖橘子的商贩将"橘子"写做"桔子"。"橘"与"桔"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写对不对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中的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橘"一般都写  相似文献   
103.
宋本《玉篇》中有大量换用音符形成的异体字,其音符换用方式有4种:换用音符字的异体或俗体;换用同音字;换用近音字(音近程度不同,分7类);换用读音不同的字。大多数异体字换用音符时考虑了音符字的表音作用,但也有部分没考虑表音作用。原因有三:或因简省音符,或因类推选择了特定的音符,或因崇古对音符已不表音的传承异体字不作改变。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可能是根据当时的方音或某字已失传的读音而换用音符。  相似文献   
104.
唐代墓志属于重要的出土文献,准确释读和科学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近两年新刊唐代墓志录文存在不少异体字未识或误辨问题,严重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综合运用文字学、碑刻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石刻文字变异规律,深入考辨新刊布三方唐代墓志中的"■"、■""、"■"、"■"、"■"、"■"、"■"等误释异体字和"■"、"■"等缺释异体字,既可为这些墓志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亦可为后续碑刻文献整理提供参考,为石刻异体字及汉字史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5.
何光为晖——谈晖与辉问:《京华时报》(2004.06.07)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与创维的先锋产品42PDP电视特点相互晖映。句中这个晖字用得对吗?答:不对,应该用辉。因为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晖作为辉  相似文献   
106.
春神句芒(gōu máng)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特别的朋友,他就是中国的春神——句芒。“句”是“勾”的异体字,小钩的意思;“芒”是小刺的意思。“句芒”加到一起,就是小钩小刺。句芒既是春神,又是木神。春天的时候,初生的草木看上去、摸上去总是有许多小钩、小芒刺,所以人们就用“句芒”来给象征春天、象征草木的神命名了。  相似文献   
107.
最牛的汉字     
《课外生活》2010,(5):34-35
最滑的汉字“[魚魚魚]”三条鱼,味道鲜美。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段时间文字现象极为繁杂与混乱,异体字大量流行。这个时期异体字盛行的原因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促进了异体字的大量产生;国家分裂,汉字规范失去约束力;平民对书写活动的参与;猎奇求异心理的驱使。此外,刻工误刻、漏刻而造成的现象也不少。碑刻中的异体字之所以能流行,也与其自身构形的某种合理性及与正字的密切关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9.
运用定量分析法,可以见出借字与本字形体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依此可将二者分为“形体迥异”、“部分相同”、“形体相近”三类。通假字不同于异体字、古今字、讹化字  相似文献   
110.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