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45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01.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它利用音或义的巧合,进行同码异议的偷换,有意使表达同时兼有双重含义,以此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本文分别介绍了英汉双关语常见的构成类型,并对英汉双关的相似及不同点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602.
执行调解制度在执行程序中有存在的正当性,执行调解与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执行调解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执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执行程序理念,能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调解应理解为一种常规性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方式。  相似文献   
603.
采用调查访问法及问卷调查法,对高级足球裁判员临场执法的错漏判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裁判员的体能、自信心、抗干扰能力、运用规划能力等7个因素为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04.
唐代继承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判文以涉及儒家“五礼”内容判文种类最多,判文涉及继承、孝道、丧礼、官制、军事并民事诸多内容,均被纳入“礼治”范畴,依礼审视甚或依礼判决,“礼”字出现次数不可胜数,行文也显现了司法审判对“礼”的重视和依赖。  相似文献   
605.
瞿海萍 《海外英语》2011,(10):326-327
英语修辞格双关是重要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利用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的现象使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或讽刺的语言效果,所以该种修辞手法又常常运用到笑话中。该文对运用了双关修辞格的一些笑话作一浅析,以领略其赋予笑话的独特幽默韵味。  相似文献   
606.
607.
在古典诗歌中,由于作者要追求一种诗味,一种弦外之音,往往要在语言方面精雕细凿。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双关"。双关是利用字词同音或者同义的关系,它使词语具有了双重意思,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诗人内在的指向。在表现形式上它是多样的,一是运用词语的多义性,二是借助于多音而构成。  相似文献   
608.
采用了团体施测法用问卷对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172名在校初中生(11~16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在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叛逆、鲁莽和刺激寻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叛逆和鲁莽水平显著高于女青少年;初三青少年的鲁莽和反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的青少年;青少年同伴信任中的可预测性与冒险行为中的反社会与鲁莽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11~16岁)冒险行为与同伴信任有关,加强同伴间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和降低冒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9.
赛文娟 《文教资料》2014,(17):28-29
谐音双关是《红楼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修辞格,它通过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或多层含义,具有暗示、揭露和嘲讽、幽默、含蓄和避讳、抱怨等多种功能。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的不同,谐音双关语所包含的内容很难通过翻译精准、完美地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和维译本的对比,分析其中的谐音双关及其维吾尔语翻译。  相似文献   
610.
钟琼 《文教资料》2014,(14):24-25
本文从谐音双关,“拆字”,关于“物”和“字”的谜语,以及对联的技巧和魅力着手,从中发现和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