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9932篇
科学研究   720篇
各国文化   406篇
体育   1024篇
综合类   402篇
文化理论   90篇
信息传播   192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1036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1105篇
  2011年   1227篇
  2010年   990篇
  2009年   919篇
  2008年   1532篇
  2007年   960篇
  2006年   818篇
  2005年   677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588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肖燕 《图书馆论坛》2008,28(1):92-95
通过分析古代地区表下各古代国家的历史,研究<中图法>(四版)类目划分的基本原则与修订重点,分析了"198古代地区"立类的合理性,并建议在198各下级类目增加类目注释,并修改类目注释示例.  相似文献   
102.
尹丽棠 《图书馆》2008,(3):126-127
阐述了我国古代目录的萌芽起源及其悠久的历史。并按年代顺序分别介绍了各个朝代问世的具有代表性的目录学著作,罗列其主要内容和对目录学所产生的影响,旨在让我们了解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陈洪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是当代古代小说理论著作中匠心独运的一种。首先,该书从动态流变的角度把握理论范畴的实质。该书从原始材料出发,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史论结合,是以"问题"来穿透史料。如关于"小说"这一概念内涵的流变,作者就在追溯小说创作及其概念大致演变后指出:"文学小说成为社会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04.
倪莉 《图书与情报》2008,(1):123-127
文章从目录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及戏曲目录的发展史,重点梳理各阶段重要的戏曲目录,并探讨了戏曲目录对目录学史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5.
公文程式也称公文格式,是公文内容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和文面各种要素的布局。程式的有无,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格式的严格、规范与否是公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6.
科教     
《全国新书目》2008,(13):35-35
寻找神秘王陵一代代的帝王用无上的权力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宫殿,作为灵魂永生的天堂。他们每天都听人呼喊万岁,不停地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却谁也抗拒不了生命的规律和朝代的更迭。死亡照  相似文献   
107.
传播学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作者创作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以后才算是最终完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接受者对作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可以离开接受者而自足存在的所谓的艺术作  相似文献   
108.
前不久,记者作为团员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代表团从罗马到威尼斯,从威尼斯到西西里,又从西西里途经那不勒斯返回罗马。十几天的访问中,记者与代表团成员乘汽车、坐火车、赶飞机、跑轮船,走新闻媒体、瞻古代遗址、看异国情调、观居民神态、察城市表情、听人文传奇……  相似文献   
109.
暴希明 《新闻爱好者》2008,(12):140-141
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相似文献   
110.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