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烟火 《家长》2010,(4):37-38
对我们来说,死亡的概念是沉重、压抑、悲伤的,尤其是目睹那些年轻的、曾经鲜活的生命渐行渐远,总止不住地想:他(她)的亲人会多么悲痛;他(她)的孩子又该如何面对?其实,很多时候还不及细想,你又将面临另一场生离死别……所以,  相似文献   
32.
右岸的风景着实迷人,更迷人的是鄂温克民族神秘传奇而真挚灵性的生活。然而,一旦梦境似的生活被打破,便再也回不去了……  相似文献   
33.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录我国东北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史诗",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与自然的亲人式的关系和家庭式的温馨.迟子建没有刻意地摇旗呐喊,而是在不自觉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态智慧.迟子建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34.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死,大概算得上我们生命中需要面对的最真实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能够逃脱生命的必然规律。死,大概又是我们生命中最难接受的一件事。斯人永逝,情何以堪。在现实中,有关死的话题却是我们文化长期以来的忌讳,如同咒语,在死亡潘多拉面前,众生心灵的苦痛和恐惧无以求告,难于解脱。  相似文献   
36.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引起巨大反响。译者徐穆实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可读性强,受到众多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的学术兴趣及翻译动机,并从出于顺从出版商意愿的书名妥协、致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和旨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归化策略三个方面探究译者运用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传播策略,以期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7.
仪式在实体变迁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功用也在不断变化。当村落实体稳定存在时,仪式起着增强族群归属感、认同感的作用;当村落实体处在不断变迁中时,仪式与艺术紧密结合,其作用更偏向于记忆、保存与心理慰藉。透过《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诸多仪式,看到一个边缘的部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看到压抑于理性底层的情感宣泄与欲望释放。当仪式的范畴扩大,文学创作也被视为一种仪式,作家通过它与自我对话,也通过它进行着个人新生与部落新生的尝试,为之后思考仪式与实体、艺术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9.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女作家,她总是以恬淡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视界里,然而往往以重量级的作品给人以震撼。《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她于2010年创作的一部极具史诗性的长篇作品,其曼妙的文笔令人流连,宗教意味令人敬畏,民族命运令人伤怀,生命意识令人震撼,风土人情令人欣喜。其中,一首首神秘歌谣的演唱,是萨满文化的独秀,更饱含着作者以大自然的角度对人类发出呼喊的热切与急迫之情。  相似文献   
40.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借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之口,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盛衰史。小说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离开森林,最终开始了在山下的定居生活的描述,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消亡唱出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