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想去尝试。作为教师,应当理解和鼓励孩子的这种求知欲。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他认为儿童一旦失去这种尊严感,那么“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3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相似文献   
33.
本文主要从文学崛起、思想解放,人的觉醒、人性复归,追求爱情、妒妇风炽三个方面对魏晋玄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历史地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34.
王捷 《青海教育》2004,(12):25-25
“如果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理论就都化为灰烬,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巧设悬念的诱读,  相似文献   
35.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解决魏晋士人现实生存悲剧性的核心问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王弼在把老庄的“无”提升为更纯粹的本体论基础上,赋予“自然”以超越的境界旨趣,并论述自然与“无”“性”“理”的关系,扩大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赋予“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新内涵,使得现实的“名教”有了合理根据,为弥合悲剧意识的魏晋士人诗化人生境界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7.
王婕  谢亚斌 《大众科技》2014,(10):188-190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占主要潮流的哲学形态是玄学。玄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及才性之辨这四大主要论题共同建构了魏晋玄学的庞大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魏晋玄学的四大论题系统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从四大论题分别加以论述,使魏晋玄学以完整的体系出现。  相似文献   
38.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重要社会思想,也是后人了解嵇康的重要切入点。众多研究中,以综合嵇康一生的思想特点分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意涵,使其被过度诠释,真实含义被曲解。通过意涵重构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为不拘泥于经典儒学的束缚,实现心中不自负、自大和自夸,随性而不刻意为物累心的精神境界。它反映嵇康的人格追求,或成为圣人的人格要求。  相似文献   
39.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直书和名教是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两个标准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传统史学的“史义”之中。  相似文献   
40.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再学习活动,能使自己“教然后知困”。不断反思,可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能成为一名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