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05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62.
出版与社会软环境共生.出版作为文化成果的载体与呈现,必然涉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需要对两者之间的特征与边界作出解析.出版在传播文化和思想的过程中,促使人从"群体符号的人"到"个体自觉的人"的转变,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不同利益民众的多元思想,体现了出版的"人民性",出版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出版成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3.
初中历史教学深蕴着爱国主义内蕴,其内化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家国情怀.立足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视域,爱国主义内蕴有着清晰的指向,有其内在的实施理路,文章将对其进行剖析和梳理,还原其价值本真和实践皈依.  相似文献   
64.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65.
教育界关于生态文明观渐成热门话题。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表述、从何种角度切入,其核心皆是以系统、整体与联系的观念,强调教育结构的平衡、协调和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也不例外。以此,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与成人教育的关联进行逐一剖析,指出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成人教育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以期促进成人教育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整合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梳理,进一步明确创新的立足点和价值性,为推进改革提供理性根据和方向。从发展的意义上看,现阶段创新应进行整合,它包括理念整合、功能整合和机制整合。  相似文献   
67.
由于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对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影响,众多国内外教育学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让教育学人更好地借鉴与宏观把握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对国内、国外相关研究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探空间。  相似文献   
68.
确定科学课程设计中应当切实遵循的统整向度,是我国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顺由美国课程统整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比奈(James A.Beajle)提出的课程统整设计思路,对科学课程统整向度展开讨论,并重点对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设计中的“知识统整”向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9.
马克思基于生命融合性和生命对等性的原则,将生态学与美学深度契合,使之成为生态美学的基本要义。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桎梏的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基本向度进行解读和解构,寻求和践行生态美学的创新理路,对重新定位人在自然、文化、社会中的位置,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重要旨归。  相似文献   
70.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联合培养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政策领域的巴斯德象限模型为解释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向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从巴斯德象限模型的视角出发,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推动的高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博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等实践开展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出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象限模型,并据此分析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核心向度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