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吴伟业传奇、杂剧撰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是清初著名曲家之一 ,其剧作继承传统诗歌的比兴精神 ,婉曲表现了作者于国变后的复杂境遇和内心隐秘 ,故考明其撰年以求知人论世殊为重要。本文认为 ,吴氏所撰传奇、杂剧均完成于出仕清廷以前 ,且集中在顺治九、十年间。这对今后深入研究吴伟业的戏剧创作、澄清学术界的某些错误观点 ,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14.
王宏伟  王琼 《云南档案》2008,(10):26-27
《绥寇纪略》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吴伟业纂写的一部史学著作。由于其史料来源可靠,基本尊重历史事实,在体例上也力求创新,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5.
《圆圆曲》《桃花扇》都是以明清易代作为大的社会背景,其中女主人公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的塑造有相同的因子,亦有迥异的个性,本文拟分析二者形象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剖析形象区别的深层原因,由此解读两代文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周鲲 《百科知识》2014,(3):14-16
正"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这首《悲歌赠吴季子》是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写给将要发配到宁古塔的挚友吴兆骞(即吴季子)的一首诗。吴兆骞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南闱科场"案中被流放宁古塔的8名举人之一。顺治十六年(1659年),自京师出塞、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吴伟业正是在此情此景之下,写下了这首凄凉之作,表达了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诗坛泰斗与变节"贰臣"吴伟业,他的诗具有独特的忏悔主题.文章通过对他"自恨枉节"与"欲自辩"之作的讨论,探讨他灵魂在传统道德与求生自赎的夹缝痛苦挣扎的特点,并分析"贰臣"经历对其诗歌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前明旧臣,吴伟业对于旧朝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于自己的名节更刻意保全。因此他的仕清经历不但为他本人余生忏悔,也为后人惋惜。在仕清前不久所作金陵怀古诗以及北上过程中的感怀诗,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在遗民与贰臣身份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以及在其自辩因素之下的时代思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施祖毓先生的新著《吴梅村钩沉》意在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把传主置于社会大背景中作透视,又充满激情,慷慨议论,充分显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广博的学术知识和长期的学术积累,是一部极为成功而有创新意义的论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