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钱谦益降清     
陆咸 《教师博览》2012,(3):50-51
钱谦益是晚明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清史稿》称他"为文博赡,谙悉朝典",被时人列为"江左三大家"之首(另两人是吴伟业与龚鼎孳)。  相似文献   
22.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23.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24.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相似文献   
25.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6.
《圆圆曲》《桃花扇》都是以明清易代作为大的社会背景,其中女主人公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的塑造有相同的因子,亦有迥异的个性,本文拟分析二者形象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剖析形象区别的深层原因,由此解读两代文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7.
梅村的诗歌 ,创作颇丰 ,后世誉为“一代诗史”;而对其剧作 ,则被视为“案头之曲”,研讨者寥寥。笔者认为 :他的杂剧同样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其贡献亦功不可抹。本文试就《清人杂剧初集》中辑录的《通天台》《临春图》二杂剧第一出予以论析 ,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28.
吴梅村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泰斗,既是一位满腹诗情与灵气的诗坛领袖,亦是一位饱受屈辱和辛酸的屈节贰臣.在"万方多难,灾祸绵绵"的鼎革之际,被迫失节的他,一方面怀着"节操一去兮不复返"的彻骨伤痛,以饱含血泪的真心忏悔,鞭笞和拷问着自身千疮百孔的灵魂;另一方面又"受尽推排偏倔强",在求生不得、痛悔无门的生死夹缝中编织着"欲自辩"和"觅新生"的图存之梦.本文试图在吸纳前人对梅村"忏悔情结"的研究基础上,对梅村诗文中暗隐的"自辩求生情结"这一特殊领域进行探讨,以求凸显一位血肉丰盈更具立体感的吴梅村.  相似文献   
29.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30.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很多文史著作都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无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叙了灾害的发生时间、过程及后果.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有14首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歌.其灾害诗可分为两大类:水灾和雪灾.吴伟业灾害诗根植于现实,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