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结构重组,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重新排列、调换、组合,形成新的结构系统,产生新的意义,发挥新的作用。重组理论的源泉是朴素唯物论格里克和罗曼所提出的原子论观点,特别典型的是韦尔奇,他在1960年指出:“重组含有除法、减法、加法和乘法的意思。这适用于任何思维领域。假设我曾看到过并回忆起金表和大雪覆盖的群山的景象,我现在将金色从表中减去,将它加到群山的形式上去,于是在我的思维观念中的结果是一座金色的山岭,一个我从来未见过的物体形象。”学生在学习了常规的运算方法以后,学习速算,就是将常规算法的基本内容加以重新组合。如韦尔奇所言,结构重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范畴内的组合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适应的范围很广,如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创造方法等,本文仅就结构重组在现代教学领域内的运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以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就是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的视野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63.
1981年9月20日,针对王若水的《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杨献珍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的文章,阐述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答复了王若水在《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所提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方面,探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5.
高二刚刚开始学习哲学,教师应该讲究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哲学感兴趣。学生最容易对抽象概念术语的理解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准确解释抽象概念术语,对学生打好基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把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概括为十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66.
本文首先纵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理论根源,认为正是由于理论形态的相通,使得中国的人文主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近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中国无哲学,老子算不上哲学家。本文讨论了老子哲学对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贡献,并将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作了比较,从而捍卫了中国哲学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8.
依据现代电磁理论,探索在《电磁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思想教育寓于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69.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出唯物论、辩证法和进化论的精神。从文化渊源上看,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升华,即对传统唯实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和进化历史观的合理扬弃。  相似文献   
70.
张岱年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建立了“新唯物论”哲学,实际上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条新途径。他早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固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以及人生理想的优良传统;在辩证法、本体论等方面突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色。研究方法上,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哲学并注重比较法、逻辑解析等方法;他从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哲学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他预测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呼应,走综合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