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日本唯美主义的发生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阐释日本唯美主义与本格推理小说的早期发展轨迹,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性。阐述承接传统本格推理的新本格派主张,揭示其与日本唯美主义遥相呼应的美学追求。用历史与理论、文本多方面的事实揭示新本格派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并解释其动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曾杰 《华章》2012,(25)
王尔特·哈罗特·佩特,早期英国文艺理论界唯美主义者和最重要的代表.其作品通过研究艺术和诗歌来给美下一个抽象的定义,用最具普遍性的术语来表述美,为美找到一些普遍适用的公式.“脉搏”与“刹那”是佩特理论的核心概念.倡导尽量摆脱日常凡俗世界的烦躁和嘈杂,而抓紧每一刹那去关注形式的纯美.  相似文献   
13.
金东仁作为韩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金东仁是最早举起纯文学旗帜的人之一。其中小说《狂画师》就是带有浓重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本文从金东仁的人生经历对《狂画师》进行分析,讨论金东仁小说中所表现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言人,爱默生代表美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同属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的爱伦.坡则是逆主流的另一走向。爱默生重思想,认为真正的诗歌和艺术应该能陶冶人的情操,他主张文以载道,而且他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个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但是天才爱伦.坡却反对当时盛行的文艺说教,主张纯艺术,他崇尚"唯美主义"和"效果统一"的创作理论,而且爱伦.坡预见了被乐观主义者们所忽视的20世纪现代人所遭遇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5.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16.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出众的作家之一,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和他的文学思想入手,着力解读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及其背后的矛盾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戏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人物对话是其主体文本,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还能表达剧作家的思想。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领军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他的独幕剧《莎乐美》情节怪诞、寓意深刻、语言奇妙,宣扬了只有艺术才是至高无上的主旨。本文将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分析《莎乐美》中的人物对话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从语言学角度理解戏剧语言如何表达剧作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创作和批评两个层面分别对邵洵美的唯关主义艺术实践予以解读。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具有唯美色彩的印象主义批评和翻译一起,构成了邵洵美唯美主义艺术实践的基石,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热情的唯美主义艺术的传道士。  相似文献   
19.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苏婷 《科教文汇》2012,(14):60-61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俄罗斯心灵"这一概念,认为"俄罗斯心灵的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通过本体"我"对他人的关爱,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作者认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塑造,深刻地诠释了根植于"我们"中"我"存在的客观实在性。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否可以代表"俄罗斯心灵"全部的内涵和外延?二者究竟有多少重合之处?本文将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等代表作,从宗教内涵及与唯美主义、人本主义关系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其作品中对"俄罗斯心灵"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