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与文化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又互相影响。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实践中的产物,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最根本的准则,离开了文化人和其它动物就没有实质性区别。本文拟从人性的角度讲文化对人的影响,战国时代的苟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可见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自然性,  相似文献   
82.
略论科技元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科技元伦理学”的概念,并视其为元伦理学在科技领域中的体现,或科技伦理向“元”问题的提升,再就善恶、责任、公正、代价等科技伦理的核心范畴展开了元伦理层次的语言分析,力求使科技伦理的这些基本价值词和道德词明晰化,以求科技伦理的道德原则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3.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18):93-94
人的生命历程包含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与教育发生联系。教育要遵循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性之道,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妥善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生命事件,不断将人的生命发展导向"善"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4.
教育管理善恶标准是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善恶标准的探讨,伦理学史上存在着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超越了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在善恶标准方面的分歧,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科学揭示了善恶标准的基本规定性,为判断衡量教育管理善恶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立场和应该追求的终极善。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管理是恪守人道、发扬民主、崇尚公平、坚持公益和注重效率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85.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是饱受世人争议的性文学作品,小说以荒诞离奇的情节虚构了江口老人多次光顾睡美人客栈,与熟睡不醒的姑娘共寝所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和对过往人生忏悔的故事.作品中充满了衰老和青春、生命与死亡、道德与罪孽、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真实的人性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与对立中得到了突显.川端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真实的人性和善恶美丑的真谛.川端独特的善恶美丑观在这部作品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6.
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教育技术尤其是ChatGPT、DALL·E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教育公平问题上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失控”和教育公平“失败”的遭遇,呈现出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风险。教育技术融合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的话题,蕴含着教育发展、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技术反噬、教育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表现为技术“偏见”、技术鸿沟、恶意滥用三种典型类型,本质上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失控,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应然状态被遮蔽。剖析教育技术对教育公平之“善恶”共存的逻辑,教育技术的价值呈现出以增加教育机会为核心的效率观,而效率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法治状况。教育技术的角色决定了其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且向善有其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87.
在社会价值多元交错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既要使自身脱离因价值偏向而陷入的"虚假教育"中,也要承担促使人走向生命世界本真的"善"之境界.善恶问题与人们的价值判断有关,不同的人们对某一现象(如科学、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使得善恶相混于同一事物中.从人的成长来看,人性中的"善恶"相随于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教育要将人的生命导向"真、善、美"的统一;从文化视角来看,科学与人文、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冲突突显于社会发展中,教育要以人的培养为根本,在人的发展基础上将社会导向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8.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道德观与其认识论密切相连,其中关于善恶的思想认识体系丰富而深刻.从研究朱熹善恶观的价值出发,探寻朱熹善恶观形成的道德思想渊源,分析朱熹善恶观的德育内涵,结合当代德育特征对朱熹善恶观予以现代审视,力求探寻朱熹善恶观在现代道德伦理建设和德育工作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90.
善恶果报观的影响在明清之际发展到极致,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见其渗透痕迹。从《西游记》文本分析,小说的整体框架结构及某些具体章节都以此建构。《西游记》众多人物形象均经过"抑恶向善"的历程,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更是因"性恶"而受惩戒,再因"抑恶向善"到臻于至善,修成了正果。我们根据《西游记》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再结合前人于《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中的多处点评,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西游记》以善恶果报而"淑世辅化"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