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9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这是民主主义者们几十年为之浴血奋斗的夙愿。然而,民国以来,国内复辟丑剧频繁,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日甚,中华民国非但没有走上富强之路,而且连“民国”的招牌都有难保之势。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民国以来的社会现状和中国未来的去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要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持枪奋斗的革命家冷静得多,客观得多。  相似文献   
42.
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是追求人的近代化的进步思潮,是中国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似有这样三个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影响与刺激。  相似文献   
43.
庞旸 《教书育人》2007,(8):71-71
在与老一代知识分子、文化人的接触中,我注意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退了休,才能畅所欲言,说真话.比如-- 董乐山,翻译过《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九八四》等名作,获得过"中美文化交流奖"的翻译家,虽然年轻时代就显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直到晚年,退休前后,他才开辟了一个相对能够自由挥洒的领域:用杂文、随笔来直抒胸臆.他以锐利的笔锋,深刻的见解,抨击了文化专制主义,揭露了国民性中的弊端和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无情地嘲讽了封建主义传统和官场的腐败.成为知识界独立思考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4.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把“科学”应用于人生,试图确立一种与科学信仰相适应的人生信仰。在他看来,人仅作为自然界一部分而存在,人生观的内容无非是人的自然属性,而科学、理性的平等伦理则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完善这种人生观的价值选择。这种人生观显然带有五四时代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启蒙色彩,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它没有历史和社会的规定内容,这也暴露了其人生观的粗鄙性、庸俗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懦弱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5.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6.
读书     
《北洋之始》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美]著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为有益的著作,它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是一个外国人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前后的中国的认识。书中,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廷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此外,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有着重大影  相似文献   
47.
近现代以来,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其中,“国民性”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讨论中,林语堂先生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探讨林语堂对“国民性”认识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国民性概念与理论的历史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国民性概念的研究虽说方法和角度各异,但是共同的逻辑前提是认为概念可以被建构在确定和标准的类型上,封闭的概念无法弥合自身的理论与历史实践之间的分裂.国民性概念与理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西方,它是由知识演变、思想活动和世界历史运动诸因素共同编织的历史性范畴,对近代中国而言,从知识的范畴看,具有多样性,在实践功能方面则自觉地以民族国家的建设为前提和归宿.  相似文献   
49.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50.
老舍的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是其国民性批判的高峰。从老舍的人格心理和历史现场去探索该文本,可以感受到老舍本人弱者心态的积淀以及其清醒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虽然过多的政论影响了文本的和谐.但“灰色”的呼喊直指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