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我一直怀念在大学的那些日子,T大四年,我和同学们一起踢球、写作、追MM,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在那四年里,我们心无城府地爱着,并且无拘无束地快乐着。  相似文献   
272.
乐乐姐姐:请你帮帮我吧!每次我拿到新一期《课堂内外》还没有看完,我的朋友就向我借,我说没有看完,她就觉得我在骗她,说我不想给她看。  相似文献   
273.
陈晓璐 《职业技术》2005,(12):36-37
当超级女生成为了热门话题,PK一词也逐渐火了起来,两者一决高下的情景其实在职场也是极为常见。如果把学历、专业、技能之类称为硬素质的话,那么,待人接物、处世能力、个人品牌建立等软素质一样可以把你送入成功大门。从单纯的看学历和简历,到进一步的通过实习观察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对于软素质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274.
有一位老人很穷,一辈子都住在山谷里。有一年,老人住的那片山谷被探险队发现了,因而成了风景区。从此每年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攀岩。山谷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水,只有老人家门前的一口井,井水清澈而甘甜。老人看着那些城里人畅快地饮着井水,心里美滋滋的,嘴里不断地叫游客们好喝就多喝些,  相似文献   
275.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教的较大比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庄子研究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76.
与同事相处大有学问。要“因人而异”、“看人兑汤”、讲究策略、区别对待,才能既不怪罪于人又不吃亏于己。否则,弄得不好,一不小心便会冒犯别人,成了冤家对头,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一、应对口蜜腹剑者,装痴卖傻。如果他是你老板,他叫你做任何事(违法除外)你都应尽量答应。他和气,你更要客气。万一他要你做的事太毒了,你也不可当面拒绝或翻脸,你只能笑中推诿加以应付。如果他是你的同事,最简单的方法是敬而远之,虚与委蛇。要尽量检点自己,不可让他抓住你的把柄。如果他是你的部下,对他保持严肃,给他安排独立的工作,不要让他轻…  相似文献   
277.
人世多途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相似文献   
278.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 ,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其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和训诫与引导相结合。封闭性、连贯性、传承性和双重性是中国“家训”的独有规律和特点。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9.
《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对人而言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基本保证。人吃饭,首先是为了活着,这是物质层次的吃;但人活着,却不单纯只为了吃,而是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就是精神层次的吃。人的一生,有“三道菜”是必吃不可的。第一道菜:吃苦吃苦是人生要学会品尝的第一道菜。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见挫折,经历风雨。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  相似文献   
280.
《漁父》的作者是谁?作于何时何地?怎样看文中的“问答体”和其中的人称问题?笔者针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了考辨和论证。同时对作品中两个人物的不同处世哲学及其思想文化背景作了比较和阐释,说明二者不同的人生处世态度呈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从中更能看出屈原形象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