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山涛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名士之一,也是蜚声文史的“竹林七贤”中的核心成员。但相对于嵇康、阮籍等名士而言,山涛的地位和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结合时代背景,从山涛被忽视的原因谈起,分析其性格、为人、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62.
方法     
刘墉 《学习之友》2009,(4):56-56
很多时候,由于方法不对,本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本来是喜剧,却演成了悲剧;本来可以做成功的事,最后却做失败了。  相似文献   
63.
在卡拉0K有人点《暧昧》,第一句就是“暖昧让人受尽委屈”,哀怨得开门见山。我倒是觉得“暖昧”并非成心使坏的孩子,它不过有点调皮难以驾驭,正是这股子和平常生活之间的拉扯力,产生了甜蜜和不一般的心跳,才会引得众人前仆后继。感觉“受尽委屈”的男女,显然还是嫩中带执著,执著地要把暧昧转正,但老天,哪有那么多“编制”呢?  相似文献   
64.
《老年教育》2009,(5):49-49
颜回 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与“渊”互训,即漩涡激流中的水。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5.
明代的唐寅写过一篇《菊隐记》,其中有这样的话:“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就是说作为君子,处世无论隐或显,“存心济物”是必须具备的品性。唐寅很看不起那些无“存心济物”者,并把他们视为“草木之不若也。”  相似文献   
66.
启功的性情     
王祖远 《武当》2013,(10):58-58
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启功,生于乱世,坎坷半生,却享有93岁高寿。启功把一个人的自我成败,从小悲中解脱出来,具有幽默豁达的处世态度,宽容待人的为人风格,超脱生死的心理修养,这是他得享高寿的主要原因。启功不满一岁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辅仁中学和辅仁大学任教时,由于没有文凭,曾两次被校方辞退,但他从不气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没有文凭的大学教授。1958年又被打成“右派”,停止授课,降两级工资。有一位先生,当年批判“右派”时批启功非常积极,后来见到启功,觉得很不好意思。启功反而安慰他说:“那个时候好比在演戏,让你唱诸葛亮,让我唱马谡,戏唱完啦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67.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8.
倪修山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10期“语文新解”栏目的论文《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进行了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文章认为海子在诗歌里宣扬的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处世态度。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海子选择了走向生命的终极来逃避,这又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非是海子平和安静的外表包装的颓废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9.
"夷齐心结"是陈寅恪先生用尽后半生心力都未能解开卸下的精神包袱。此一"心结"的形成及日趋加重,乃是历史、时代、家世背景与个人遭际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夷不惠之间",是特定时代处世方式选择之自嘲。陈先生的晚年理想,则在于"桃源"之寻与"河汾"之梦。  相似文献   
70.
王维一生,无论其浮沉起落,都秉承着一种纯正的心态,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精神。本文主要从王维精神层面的追求出发,借住其主要人生经历,透析其达观品性中儒释道思想的哲思沉淀,并最终在王维处被精炼成的一种与宇宙同高度、与生命同长短的天人合一的大道无形的处世观,其所留下的精神品格和处世态度绵延生辉,泽育代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