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主题、表现手段及与西方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出于能源战略的考虑,日本政府决定重启核电计划。而正是因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独特的地理位置,核安全一直被日本民众所关注,去年3月福岛核电站危机更是使得此次政府决定遭到了民意的阻力7月16日,东京正午的气温达到了摄氏37度。而与北京的37度相比,海洋性气候让这里的人们感觉更闷、更热。在东京市中心的代代木公园,气氛更是白热化。  相似文献   
43.
鲁迅与大江健三郎:两个不屈的灵魂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大江健三郎最为推崇的亚洲作家,他们同是自己时代中最关注民族精神的作家,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引发了他们不屈的批判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使其文学视野由细微的深层人性至普遍的人类困境,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使他们在诗意的原则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并在文学技巧上不断尝试创新.  相似文献   
44.
2000年秋天,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北京访问,在北京逗留期间,大江先生私下里较多谈论的话题,恐怕还是围绕着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母亲而展开的。据大江先生说,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者是他那位酷爱中国文学的母亲。他母亲的日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是30年代初曾与父亲一同前来中国。他们首先到达上海,在那里买了一本由鲁迅先生创办的《译  相似文献   
4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新作《两百年的孩子》中文版于2007年9月出版。这是大江先生迄今为止为孩子们创作的唯一一部幻想小说。据译者许金龙介绍,最近十余年来.大江先生不断创作以青年读者乃至小读者为对象的作品,并面对各国(尤其是中日两国)孩子发表演讲、进行座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6.
《当代学生》2013,(Z1):44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奖励文学领域有杰出行为和贡献的人士。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印度的泰戈尔。之后,以色列作家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于196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于1968年、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拥有泱泱五千年文化历史的  相似文献   
47.
作为当代日本文坛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大江健三郎 ,他的作品呈现出扑朔迷离和怪异的征候 ,对其主题的理解往往产生较大的差异。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他的“乌托邦—森林意识”小说的主题 ,可看出他的乌托邦存在于“森林和山谷”,但又不等同于现实 ,虚构与现实泾渭分明 ,却又随意叠加 ,反映了“死与再生”的共同主题。作为一位民主主义者 ,大江始终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 ,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纯文学 ,体现了日本新文学的社会性、理想性和批判性的特点。他是一位从故乡走向世界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48.
"神话型女性形象"是大江健三郎通过阅读欧洲文学家的作品而提出的文学手法。借助该手法,大江成功地塑造了仓木麻里惠这一女性形象。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大江仍然发挥了其独创性,将"神话型女性形象"的手法和日本"私小说"传统相结合,写出了《人生的亲戚》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该作品既传达出了大江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将欧洲文学手法日本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49.
从大江早期的创作实践,以及大江的故乡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之间的暗合出发,分析了大江不断书写故乡--"森林中的峡谷村庄"的原因.认为它并非单纯发自乡愁,更是观念上的存在主义对故乡的选择.  相似文献   
50.
本文着眼于三个方面:儿童视角中的成人世界,儿童的焦虑、孤独和成长,以及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复调诗学,探究《拔芽击仔》中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儿童视角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