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汉武帝为适应形势对人才的需要 ,制定了选才育才的制度 ,增多了选才的途径 ,扩大了选才的范围 ,实行察举与自荐、选拔与培养 ,上诏与下举的结合 ,坚持量材而受官、禄德而定位的用人原则 ,知人善任 ,赏罚分明。对当朝及后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2.
移民是中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主动移民对于中原文化中物质、制度层面的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动移民对中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更为显著。和平年代非移民性的人员流动、出身中原的官员在各地仕宦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扩散。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33.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余生活等都极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4.
中国古代尽管有太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但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前者主要培养国家官员,后者则是未来职业人员的学习场所。两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差异颇大,所培养的知识分子人格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5.
张战 《教书育人》2005,(9):9-10
我国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算起,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干多年。在这漫长的年代里,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系统,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其中,中央官学,也就是汉代太学的正式建立,在我国占代,甚至世界古代高等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意义,而董仲舒正是这一制度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36.
西汉官学教育体制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的官学并不是到文翁在蜀地兴校办学才出现的,其官学形式也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即只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教育体制。当时还存在着以培养史、卜、祝专门人才的官学形式。而且此类官学早在西汉建国伊始就已着手建立。后来则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学一起,同生共存,共同服务于西汉政权。这样说来,西汉实际是在实行着两套不同的官学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宋代中央官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总体上来看,中央和地方官学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涉及到宋代官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财政收支、师生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则主要集中于国子监、太学等领域。但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比较陈旧,问题意识较差,研究深度不够,影响力不强,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等。  相似文献   
38.
杨丽君 《现代语文》2006,(4):125-126
汉魏石经作为最早刊刻于石的儒家经典,它们在刊刻的时间上相距不远,而地点又同在太学,故古代学者的一些记载往往把二者混淆,以致今人也有诸多不明之处.故本文从刊刻的起因、时间、地点,所刻经数、碑数、字体、流传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一个比较研究,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39.
太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出类拔萃,乃至独占鳌头。北宋太学的成功办理,与其经费供应的相对充足是密不可分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太学自主筹措。若细分,计有赡学钱、赐钱、学田租、房租屋课、光监钱、刊印经籍销售款、公使钱、息钱、民间捐资等。正因为其来源较广,并允许自主筹措,故使北宋太学得以健康办理。  相似文献   
40.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商隐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绚,绚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绚见之,恻然。乃补太学博士。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日:“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荣阳,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