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余生活等都极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2.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太学里的一个教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姓甄名  相似文献   
83.
汉魏时期的《熹平石经》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刊刻的儒家典籍。紧随其后的《正始石经》也是官方主持刊刻的。两部石经在曹魏时期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正式教科书,是我国早期的大学课本。多种因素促成了《汉魏石经》在汉魏时期的问世,它们对儒家经典的保存与传播有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拓印技术的出现。石经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动乱而被毁,出土的残石如今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8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8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86.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改良主义政治家,也是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令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教育改革的目的,内容以及主张等。并阐明其教育改革是变法革新的需要,是熙宁新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87.
严红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3):109-111
和前代相比,宋代的太学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宋政府运用竞争机制,运用政治和经济等手段,严格地对太学生进行升迁管理。同时,也注重对太学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很大。  相似文献   
88.
王充受业太学和师事班彪是两件事,并非一件事。王充早年十五岁左右曾到洛阳太学受业。从汉代太学制度和史籍记载来看,班彪未曾在太学授业,王充当为班彪私授弟子。《自纪》以自己为人和为文为叙说中心,故未言及太学受业和师事班彪等事。  相似文献   
89.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培养和选拔统治人才创立了太学。从史料记载看,太学至少在汉宣帝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太学的教授全由今文经博士担任,所授内容也全是居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大学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志青年,许多出身贫寒的年青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跻身于朝廷的高官显宦之列。太学不仅为朝廷培养、选拔了大批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对两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乃至学术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