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6,(3):F0003-F0003
鲁迅的照片不少,早年的却不多见,至于单人照就更为珍稀了。据史料记载,鲁迅1920年春初入东京弘文学院读书时曾拍过照片。摄者为铃木真一。鲁迅将照片邮寄回家,并在照片后面题记数语,以慰亲人思盼之情。可惜这张被公认为鲁迅最早的照片,至今没有着落,无人真正有缘见到过。现今存  相似文献   
32.
拔尖人才是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小班化培养模式是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为代表的高校拔尖人才小班化培养模式立足自身特色办学模式,探索出以"四化"为核心,即小班化精品课堂、个性化导师配置、学术化科研训练以及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有益经验。要进一步发挥小班化培养优势,还需不断优化小班化培养模式,将大学精神融入小班化培养,完善小班化培养评估体系,优化小班化培养管理制度,推动小班化实践经验应用。  相似文献   
33.
关于怡府藏书的来源,陆心源的说法影响比较大,清代笔记大都沿用其说,直至今日,涉及到怡府藏书时仍被引用。但通过杨保彝《南北诸家藏书源流记》一文却发现了不同于陆氏的说法,杨氏讲到的由纳兰家入怡府和何焯之书亦归怡府的藏书来源之说均是前所未有的新说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怡府藏书来源提供了重要史料,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4.
四谛是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谛为声闻、缘觉之法,但却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实践是依四圣谛而发起。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体现了佛教由小乘的融和和展开。  相似文献   
35.
加藤弘之与梁启超对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学说的摄取各有特色.加藤主要吸收的是伯伦知理的国家法人主权学说及其内在隐含的君主主权观念;梁氏主要关注的则是伯氏提出的以实证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国家生成、发达、衰亡的基本规律.二者摄取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学说的特色反映了中日两国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文化传统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BBS的特点和现状,探求校园BBS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BBS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7.
<南岳唱酬集>旧署朱熹编,误收现象十分严重.该书现存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有明天顺时邓淮序、林果跋,表明天顺本渊源有绪.本文考知邓淮登进士第的年代,推断天顺本序跋当是伪作,而弘治本邓淮序称<唱酬集>是由他从朱熹、张栻文集中"摘"出即重辑的,才是事实.盖重辑时草草成书,故编纂质量甚差.  相似文献   
38.
拙《比较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后.有相识不相识陆续发表了七八篇评论,认同与赞扬有之,商榷与批评有之,对此我都表示感谢。但对于后,除了感谢之外还要回应,所谓“真理不辩不明”,学术往往是在讨论和争鸣中推进的。近来读到华东师范大学中系张弘先生发表在《中国比较学》2004年第l期上的章,题为《也谈比较学学科理论的创  相似文献   
39.
卢雪崑 《中国德育》2014,(23):40-44
正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这次来到北京,原来是讲一个孔子哲学课程的系列。我讲过,任何人请我讲孔子我都不会推辞,因为讲孔子是我的一个使命,所以我很乐意。三十七年前,我跟从牟宗三老师在香港新亚研究所读哲学,大家都知道,香港新亚研究所是一个用书院精神来办学的地方,它跟一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有一定距离的。书院本务就在"士弘道",此与现代教育体制以传授知识为本务,以多元化  相似文献   
40.
下定雅弘是日本最重要的唐诗研究者之一。下定雅弘的《长恨歌》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对《长恨歌》与《李夫人》的比较,对《长恨歌》《长恨歌传》及《长恨歌序》关系的讨论等方面。下定雅弘的《长恨歌》研究,独具特点,注重文本和材料,善于比较,视野开阔,对中国国内的《长恨歌》研究极富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