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明嘉靖十八年(1539)女真族(属建州女真部)杰出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  相似文献   
52.
张儒婷 《兰台世界》2012,(33):34-35
本文通过对女真文兴衰存废过程的考察,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并在整理和探讨女真文文献遗存的情况下总结归纳特点和问题,以期对现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研究、发展和档案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53.
任崇岳 《寻根》2008,(1):136-141
河南省南召县、郏县居住着1.2万高姓居民,他们原是一支女真遗民,始祖叫完颜简。据统计,南召县有6240人,分布在该县皇后乡、云阳镇、小店乡、石门乡、太山庙乡、城郊乡、留山镇.南河店镇、白土岗镇、皇路店镇、四棵树乡等地。郏县的女真遗民据1993年修家谱时统计,共5900余人,分布在该县安良镇、城关镇、白庙乡、冢头镇、长桥镇、王集乡、薛店镇、广阔天地乡等地。如今,他们的衣着、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基本相同,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断定,这是一支地道的女真遗民。  相似文献   
54.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真民族曾经两次崛起,先后建立了金和后金政权,金朝是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北方统一政权,而后金政权虽然兴起于东北,却发展成为统治全国的统一政权。纵观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有女真民族这样的历史际遇。  相似文献   
55.
近些年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教授在女真契丹文字和辽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2009年2月,由日本京都松香堂书店又推出了她的一部新作--<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捧读之后,受益良多.对于契丹文和女真文,笔者是外行,不敢妄加评论.这里只就释读研究的成果,参照个人的学习心得,谈谈一孔之见.所见浅陋,难免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56.
古论女传略     
震撼历史的婚姻公元1403年,朱棣在金陵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同年11月,立燕王妃徐氏为皇后,封偏妃王氏、古论氏、张氏等为皇妃。册封古论女为皇妃一举表  相似文献   
57.
竹君 《兰台内外》2006,(1):64-64
叶赫之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梨树县境内,现在是满族自治乡。这里山峦起伏,湖绕山转,水草丰茂,沃野平畴,曾养育过女真民族一个强大部落——叶赫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率建州部兵马攻打叶赫,凡三攻乃破,杀其头领金台什,归并其部。至此,努尔哈赤完全统一了女真各部,开始步入强盛。  相似文献   
58.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古代满族的发祥地.正是因为如此,国外许多汉学家又把东北称为满洲(manchuria).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征服建州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1644年满族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东北地区“土著之民,从龙入关,移徙一空.”致使东北地区人丁稀少,大量的土地荒芜.从顺治到咸丰的历代皇帝,虽然在东北能否移民垦殖的训示上几起几落,但总体上是严格限制的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59.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60.
<国朝典汇>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的一部大部头的重要史著.<四库全书>把其贬入<存目>,表面上以其"分隶不无错杂"、"于体例皆为未协"、"皆不著其出典"等为理由,但隐藏其后的真正原因却是清统治者对女真史实的忌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