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1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袁瑞宁 《科教文汇》2009,(29):50-51
如今大学生婚恋观已成为社会一个非常关注的话题,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与自由感,使大部分大学生步入恋爱的行列中,对恋爱与婚姻错误的理解使许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大学200名本科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对婚姻与恋爱关系的理解、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性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深受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他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责任意识淡化,更多的以理性为主导,表现出现代和开放的一面。  相似文献   
5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1861- 194 1)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 1913年 ,他因代表作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此蜚声世界文坛。泰戈尔是一位多产作家 ,创作涉及文学各个领域。除了篇帙浩繁的诗歌 ,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剧本、游记、回忆录、散文和 13部中、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中 ,《沉船》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的佳作。《沉船》反映在 19世纪殖民统治下的印度 ,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兴起 ,封建婚姻制度趋于瓦解 ,新的婚姻制度孕育、诞生的历史变迁。在印度近代史上 ,封建礼教是极其残酷的 ,童婚制、寡妇不准…  相似文献   
53.
这是一份网上的问卷调查,由《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举办。调查分为男人卷与女人卷,截至2008年1月14日上午11时,共有9021人参加了男人卷的调查,5002人参加了女人卷的调查。  相似文献   
54.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其风格简明而朴素。那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5.
明代的人情小说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是题材真实,通过爱情、婚姻或描摹世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使人们看到明中后期经济发展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情小说也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56.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无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在社会中扮演着被压迫的角色。当时社会的婚姻观较为落后,门第观念较为严重,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进行了严格规定,一旦女性无法遵守贞洁的要求,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还会受到丈夫的严厉惩罚,对女性的婚姻观造成严重剥削。维多利亚婚姻观是对女性的压迫,是父权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女性的婚姻观无疑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7.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要女性形象,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个时间点上均有明显的身份变化,这种身份的单向变化体现出了她们的滑动,而主人公安娜又是其中唯一一个经历了两次滑动的人物。安娜的第二次滑动(毁灭)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深深根植于托尔斯泰的精神内核之中。从托尔斯泰在“庄园性格”中形成的家庭观、在东正教影响下形成的婚姻观、双重维度的涤罪观以及矛盾的信仰探索过程,我们均可窥见他安排安娜第二次滑动(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8.
宋燕 《新闻世界》2010,(8):248-249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舆论引导工具,它所着重刻画的婚姻形象以及传播的与婚恋相关的内容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59.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60.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堪称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发表了他对婚姻的看法。从《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充分认识林语堂的婚姻观。本文主要从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影响林语堂婚姻观的思想来源以及如何处理婚姻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